现在,请齐国的第二位美女,宣姜上场。
宣姜
美丽指数:五星
不幸指数:四星
和庄姜比,宣姜的悲剧还要大,而且宣姜的悲剧完全是由一个男人造成的。
这个男人就是卫宣公。
《红楼梦》里焦大怒骂贾府:“扒灰的扒灰(公公勾引儿媳,暗指贾珍和秦可卿有染),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骂王熙凤和贾宝玉有一腿)。”
我敢肯定,焦大要是不知道有卫宣公这么一号的,如果知道,他肯定会骂的更难听。
先来看看卫宣公何许人也。
在上一章里提过,卫国的州吁杀死了庄姜的养子完做了卫国的国君,也就是卫桓公。
帮助州吁完成这件事的人是他的一个铁哥们叫石厚。
石厚的父亲石蜡,大义灭亲(此成语就来自于此),干掉了自己的儿子,然后又联合陈侯干掉了州吁,立了桓公完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晋(当时还在外国)做了卫国的国君,这就是卫宣公。
当然卫宣公承袭王位的时候,大家对他的印象是很好的,《左传》上说:“善其得众。”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一件难以置信的事浮出了水面。
卫宣公老人家,很色。而且已经色到了无与伦比的境地。
他竟然看上了自己的庶母夷姜(这个女子也是齐国人,所以用姜姓),并与之私通,这个故事我最早是在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里看到的,我一直以为这是冯梦龙杜撰的故事。后来看了《左传正义》才知道自己错了。确实有这么档子事。
好了就好了吧,搞搞一夜情也就完了,结果夷姜被搞大了肚子,而且还把孩子生了下来,这个孩子取名叫 (也叫急),这个名字贴切,能不急吗?
这个孩子被生下来后,怎么处理正史上没有记载。《东周列国志》上说他被寄养在了民间。我觉得放在宫里也无所谓,卫庄公拿儿子当兄弟看呗。
卫庄公即位后,还是很喜欢夷姜,他不顾一切将夷姜立为夫人,把 立为了太子。《史记》上说:“宣公爱夫人夷姜,夷姜生子 ,以为太子。”
长大了,该娶老婆了,结果卫宣公为他准备了一门好亲事,就是当时齐僖公的女儿,当时闻名全周朝的大美人宣姜。
《诗经·邶风·新台》有一句:“燕婉之求。”
这句话是表达当时宣姜的心情的,意思是说,宣姜非常情愿地来到了卫国,嫁给了一个好男儿。从这句话我能体会到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当时宣姜很高兴,认为自己嫁了一个如意郎君。
那好,是谁打动了这位当时全国首屈一指的大美人的芳心呢?
是卫太子 ,可见太子 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物,太子 长相如何不知道,但从后边的故事不难知道,至少在人品上他是值得女性期待的。
可是,就是这样一出看似美满的包办婚姻,结果却演变成了一出悲剧。
因为太子 虽然是个正人君子,但是他的爸爸太过于禽兽了,不,还是不要侮辱禽兽这个词了。
就在宣姜嫁到卫国后,令大家瞠目结舌的事情发生了,卫宣公竟然高筑了一座新台,把自己的儿媳妇留下来霸占了。大家一定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吧,上淫母辈下奸儿媳,就是这个卫宣公做出来的(当然后边还有效仿的人,鲁惠公后来也娶了自己的媳妇,还有唐明皇……)。大家作何感想,我反正是一句话都不想说了。
我们要注意的是一个问题,这件事情是不是一个阴谋?也就是说是卫宣公这个色老头是在卫国看到了宣姜的美貌,临时见色起意,生了歹心,还是他提前就预谋好的,儿子娶亲只是个幌子,卫宣公早就得知宣姜的美貌,怕宣姜拒绝自己的求婚,所以才拿儿子的名头骗来宣姜,再把生米煮成熟饭。
我的结论是这绝对是一出早就精心设计过的骗婚阴谋。
说实话我很多疑,但我决不会没有理由的去怀疑别人,因为很多事情太奇怪了。
为什么当时娶亲的时候, 没有在新郎的位置上,而是让老爹钻了空子,这种时候还有比娶媳妇更重要的事情吗?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卫宣公故意支开了 。估计当时卫宣公的口气是:“儿子,你去帮老爹办点事,回来再圆房。”
还有一点就是可疑的就是齐僖公的反映,历史上他对此事件的反映根本没有记载。没有记载是什么意思?那就是默认。或者说他也是阴谋的参与者。从十几年后,宣姜第二次婚姻悲剧看,我们可以了解齐国奇怪的外交政策,可以说齐僖公确实有可能是同谋。
我们再来看看公子 ,对这件事情的反应,也是完全没有记载,他只是默默的接受了他老爹给他安排的另外一件婚事。《史记》记载:“更为太子取他女。”厚道的太子 就这么与美丽的新娘擦肩而过了。
说实话从某种角度我们并不能责怪公子 ,因为中国人的传统里面,杀了人有两个理由是可以被免于死刑的(这个是真的,就是现在,某些偏远山区出现的案例还是这样),一个是“杀父之仇”,一个就是“夺妻之恨”。但是当这两者处于矛盾时怎么办?你让公子 怎么办?杀了他老爹夺回他妻子?从后来的举动上证明公子 绝对是一个孝子,他不会把他老爸怎么样的。凭心而论,这件事情怨不得太子 。
好了,我们把这些男人都分析过了,这件事情最受伤的宣姜是怎么想的呢?
《诗经·邶风·新台》用“蘧(qu,二声) (chu,二声)”、“戚施”这两个词来形容宣姜对卫宣公的感觉。
也不用我咬文嚼字的来给大家解释这两个词了,我用现代汉语直接翻译出来就是“淫棍”,“流氓”,“色狼”,“变态老头”……
宣姜当时可能最想说一句话:“你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可是,中国很有意思,吃天鹅肉的往往都是癞蛤蟆。可是反过来想想,让癞蛤蟆吃了的天鹅还是天鹅吗?那充其量就是只大号的烧鸡了。
贾宝玉为什么只喜欢没有结过婚的少女,说他们是水做的骨肉,因为他们纯洁。如果这些纯洁的少女结了婚,就马上会变成一潭受了污染的脏水了。现在想想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宣姜的人性退化就从此刻开始了。
因为结了婚的女人,要比少女多想很多事情,孩子就是其中一件。
宣姜很快为卫宣公生了两个儿子“寿”和“朔”
又漂亮,又能生儿子,宣姜没有不受宠爱的理由,但是有人得意,便会有人失意。这个失意的人就是卫宣公的庶母夷姜,女人总有年老色衰,人老珠黄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你在一个普通百姓家,丈夫一般会把你当作是老年的伴侣,这就我们常说的少年夫妻老来伴。
但是如果你在显贵之家,千万别太自信了,因为年轻漂亮的你,很快就会被遗忘。夷姜的结局在《左传正义》上很明确,上吊死了,原因很简单,失宠。(夷姜缢。失宠而自缢死)一个背负着无数压力的女人就这样悲惨的死去了。
很多时候,女人都在结婚后改变了。他们不再保持着那份少女的纯真,随之而来的是对金钱的渴望,对丈夫和儿子不切实际的希望。
宣姜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她开始抛开了少女浪漫的猜想,而转化为了一个处处为自己儿子前途着想的母亲角色。
对他的儿子前途上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那就是太子 ---宣姜曾经的佳偶。
当初的恋人和现在的儿子哪个更重要?
人们给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有些女性舍弃了自己的孩子与旧情人远走高飞,《聊斋志异》中有一则故事就很恐怖,说一位女性为了回到旧情人身边,杀掉与自己前夫所生儿子。
但是,宣姜给出了相反的答案,儿子才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结果,一个阴谋开始了:行动代号“陷害太子”,作战方法是枕边风,风向当然是朝卫宣公那吹。
《左传正义》上说:“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史记》上说:“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恶太子 。”
历史证明,大部分的男人都不是郑武公那样的“老子说话就算”的大男人,他们都会受老婆的枕边风的左右。再加上宣公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和自己有夺妻之恨,所以一直很讨厌他,想要废了他。(《史记》记载:“宣公自以其夺太子妻也,心恶太子,欲废之。”)
种种原因下,卫宣公对自己的儿子起了杀心。
《史记》记载:“乃使太子 於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左传正义》上说:“卫宣公使太子 之齐,使盗待诸莘(卫国的一个地名),将杀之。”
卫宣公让太子出使他国(公使诸齐),还为他亲自穿上了一件白袍的斗篷(《史记》:“与太子白旄。”)
这个时候太子 毫无表情的穿上了白袍,因为他知道,这不是父亲对自己的关心,而是要对自己下手了。我对历史从不做没有根据的猜测,从太子 后来的表现来看,他早就知道父亲的意图了。
这个时候卫宣公通知了沿路的盗贼干掉太子(《史记》:“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我估计这些盗贼是杀手假扮的,根据有两个,第一,一个国王怎么会跟一些盗贼有牵连,第二,杀手假称自己是强盗,杀死太子后可以作为意外事件,不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这个时候,一个人得知了这场阴谋,他挺身而出,想要保护太子。这个人就是宣姜的大儿子寿,太子 同父异母的弟弟。他保护太子 的方法,被后世多位义士沿用,百试不爽,那就是替死。
但是,历史上的这第一次实验却并不成功,因为最终寿付出生命要保护的人还是死了。
寿虽然是卫宣公的儿子,但是事实证明寿是个好孩子,是一个心中有是非观念的好孩子,是个令人敬佩的好孩子,他的行为在几千年后仍被人们称为义行。
他首先得知了这个计划,并第一时间通知了自己的兄长。《史记》上说:“界盗见太子白旄,即杀太子,太子可毋行。”
太子这时并没有慌张,而是镇定地说道:“弃父之命,恶用子矣!”这句是《左传》上的记载,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寿看到这种情况没办法了就偷了兄长的白袍(《左传》上说是他把哥哥灌醉了)先奔着边界去了,结果杀手看到穿白袍的来了,便把寿杀了。
一般的盗贼杀完人抢了东西,一定紧张的不得了,赶紧“风紧扯乎”了。但是我说过这帮盗贼是杀手假扮的,估计他们来验明正身的时候知道自己杀错人了,而且他们也很有可能认出来这个是宣姜疼爱的儿子寿。所以这些家伙呆在原地没走,不知道是害怕,还是惊愕,或者是没法交差还呆在这里守株待兔,等待真正的太子到来。
如果放在《杨家将》这个剧本里,杨六郎已经成功的逃离了死神的威胁了。但是在这个剧本里悲剧还没有结束。
太子 得知自己白袍被偷,知道自己的弟弟是替死去了,马上赶了出来,发现已经晚了。弟弟的尸体还温热,旁边的杀手还站立着。太子 说出了人生中最后的一句话:“你们要杀的是我。关我弟弟什么事?”
但是我说过这帮人不是盗贼,他们只是杀手,他们的刀是冷的,他们的剑是冷的,他们的心是冷的,他们最终冷酷地杀害了太子 。
卫宣公为此失去了两个重情重义的儿子。
有一句话叫公道自在人心,卫国的老百姓对这桩惨剧非常痛恨,为他们做了一首诗,这首诗被原原本本的收录在了《诗经》之中。
《诗经·邶风·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我只用一个字形容这个悲惨的故事,叹。
很多人会感叹,好人为什么要早死,坏人为什么就没有报应。
事实证明,好人确实很多早死,坏人也确实很多没有遭到报应,但是上天是公平的,报应往往在这些人死了之后,就会接踵而来。因为有一种东西叫骂名,即便人死了,也会被别人谩骂上几千年,对于某些人来说这就是报应。
宣姜痛失长子,不久卫宣公也不行了。
公元前700年,这位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卫国国君去世了,对他我没有任何可以评价的了,让历史上的骂名去报应他吧。
卫国的百姓用了《诗经》中的《君子偕老》一篇来形容宣姜和卫宣公的这一场荒唐的婚姻。
《毛诗序》上对这首诗作了解释,意思就是说,宣姜没有贞德,只是外表漂亮,怎么能期望与夫君白头偕老呢?就是这个意思。
王国维对这首诗有着不同的理解,他认为诗中“子之不淑,云如之何”是对宣姜不幸遭遇的同情。王国维说:“不斥宣姜之失德,而但言其遭际之不幸,诗人之厚也。”
我个人觉得王国维的解释是比较中肯的。
很遗憾,宣姜的悲剧并没有就此结束,更荒唐的事情还在后头。
卫宣公死后,宣姜的二儿子朔,继承王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卫惠公。
但是卫惠公与母亲曾陷害过太子,而且累的哥哥遇害,所以卫国很多人怨恨他。
卫惠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696年,左右公子(这是个官名,估计相当于左右丞相)发动内乱把卫惠公赶走了。卫惠公到了自己的舅舅家,齐国。后来齐国出兵才帮助的卫惠公复辟。
在卫惠公政治流亡这段期间,齐国为了保持与卫国的友好关系,竟然想出了一个让人感到哭笑不得的办法。大家听完这个故事千万不要被气得晕倒。
出这个主意的齐襄公诸儿,就是现任的齐国国君,宣姜的哥哥,如果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就不会为他出的这个主意感到意外了。
齐襄公让宣姜嫁给卫宣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硕(昭伯)。
这个决定出来后,宣姜的反应并不像她嫁给卫宣公时那么激烈,但是公子硕根本不同意。因为这是一个在理念上真的很难让人接受的决定。
一个女子要先后嫁给老子和儿子三个人,这创下了中国历史的一个乱伦的记录。
不过,这件事情不是所有人都反对。卫国的贵族们不想得罪齐国,都支持齐襄公的想法。《左传.闵公二年》说,“不可,强之”,意思是强迫公子硕与宣姜同房。至于怎么个强迫法,史书上也是记载不详,野史是这样说的齐国大使公孙无知和卫国公子职作为中间人,为了完成齐襄公的命令,把公子硕灌醉,让宣姜与他同床,把生米做成熟饭。
这个说法我一直不同意。
我的看法是从客观上来说公子硕可能并不同意这桩婚事,但是从主观上来说他和他的老爹卫宣公没有什么区别。
因为公子硕和宣姜一连生下了五个孩子:齐子、卫戴公、卫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大家看看孩子的数量,就知道两个人平时的性生活有多么频繁了。
还说公子硕不愿意,假惺惺的骗谁啊,很明显这位公子硕是一个说一套做一套的人。
最让人为难的问题还在后边,卫惠公朔复辟后要怎么称呼这几个孩子呢?侄儿、侄女,不是。兄弟姐妹、也不是。我看卫惠公只能说一句:“我怎么有这么个妈的妈啊”。
至此,春秋时最混乱的一场婚姻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