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娱乐资讯 > 娱乐评论

没人能一遍看懂《信条》 这篇解答你的所有小问号

时间:2020-09-06

《信条》海报

《信条》海报

8月22日是《信条》媒体场最早的评论解禁时间,当时国内外几乎所有评论都出奇一致——“没,看,懂!”今天这部电影正式在国内公映,挑战大家智商的时候到了。

看不懂《信条》,绝对不丢人。

除非你提前做足了剧透功课,否则诺兰就没打算让观众看一遍就能懂。首先这部电影中的概念就很前沿,涉及到逆熵、时间倒转、时间钳形运动、祖父悖论等,其次由此展开的剧情呈现为多线、回环叙事,有不同人物正逆视角的无缝转换,也有一定剧情留白,需要自己脑补。

另外,影片中一些重要信息都是后置的,先拍事件过程,而后在某个人物的一句台词中再提示你是怎么回事,所以第一遍看很难把信息拼图拼完整。观影中但凡你走神几秒,可能前后情节就连不起来了。

如果有人自称一遍就看懂了,可以试试二刷三刷——会发现越看问题越多。这是一部整体故事脉络清晰,但烧脑细节可无限回味的电影。笔者已经三刷,也不敢说百分百吃透了这部作品。

有人问,《信条》算是《盗梦空间》的精神续作吗?

算,也不算。你干脆可以说《信条》是《记忆碎片》+《致命魔术》+《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再加上诺兰没接手的《007》,是一场应接不暇的时空游戏,是一次传递薪火的人类冒险。

在电影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类型化叙事早已成熟的今天,还能有诺兰这样的导演,执着地坚守着胶片拍摄,孜孜不倦地在叙事方式上创新,以鲜明作者标签稳占商业王国的一席之地,这是一名好导演的“信条”,也是影迷们的福事。

看完《信条》,不用担心自己头顶冒出“十万个为什么”,很正常。今天这篇,我们就为你一一答疑解惑。

前面的部分,在看片前就可以先做了解,不太涉及到核心疑点——

[怎么理解TENET这个片名?]

首先这个片名就有很多解读空间。关于中文译名,港台地区叫《天能》,在音译和意译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大陆发行方据传一度想叫《时空追逐》,比较符合市场惯例的四字片名传统,也简要概括了故事内容,但总觉得有点太直白。

最后叫大陆片名叫《信条》,英文原名《TENET》,我个人还是很认同的。

展开脑洞,这个片名可以有以下几层含义:

1,是片中神秘组织的名称;

2,Tenet是一个回文词,类似level,正写逆写都一样,暗示这部电影与逆转有关。这个词曾出现在庞贝古城的一块塞托方阵上,该石碑上的几个词也构成了这部电影的主干,这个稍后再展开;

《信条》台版海报

《信条》台版海报

3,再看看这个回文词,像不像每个人进闸机前照镜子的样子?尤其最后一个T倒印时就更传神了。

4,十(ten)分钟是片中两次关键任务的时长——男主和帕丁森首次见面,提出的要求是只需要见印度军火贩十分钟;最后一场废墟战争戏,红蓝两队的作战时间也分别是十分钟,且分正队和逆队,“ten-net”即tenet;

5,整部电影的结构拆开来看,其实就像T-E-N-E-T这五个字母所代表的五大板块——主角一行先是在乌克兰基辅的国家大剧院解救人质,然后去奥斯陆的自由港想销毁画作,然后在塔林劫车和仓库对峙循环;

再然后他们往回穿越,为救女主回到奥斯陆,最后男主和女主分头行动,继续往回穿,一个到废墟拆算法,另一个回越南拖住反派时间,日期和最早的大剧院戏都是同一天。

法国影迷制作的《信条》时间线,汉化by@torovandarko。画时间线其实更容易晕,整体理解成一个V型结构的故事就可以了。

法国影迷制作的《信条》时间线,汉化by@torovandarko。画时间线其实更容易晕,整体理解成一个V型结构的故事就可以了。

6,黑人男主没有名字,他本身似乎就是“信条”的化身——他宁可自尽也不会出卖队友,拒绝劫持女人和孩子作为人质的方案,只有刺杀军火贩时才不会有愧疚感,研究飞机撞楼时反复确认不会有人员伤亡,冒生命危险解救危难中的剧院观众和女主,对貌美的女主没有任何非分之想……

他是千里挑一的特工,是肩负全人类希望的勇士,是一个神话英雄般道德纯洁、行为高尚的人。他就是“信条”这个词最好的诠释。

《信条》男主,约翰·大卫·华盛顿饰演

《信条》男主,约翰·大卫·华盛顿饰演

[看这部电影需要明白哪些核心概念?]

《信条》片尾感谢名单里依旧有Kip Thorne,当代物理学大神,曾给诺兰的上部电影《星际穿越》做过顾问。他在《信条》里贡献了哪些概念不得而知,反正诺兰的新片继续走在物理学界理论的最前沿就是了。

看《信条》我们需要“略懂”的概念有:

1,熵。这个词最早出自热力学,胡刚复教授在意译“entropy”时巧妙地加了个火字旁,大致用于描述一个系统内在性质的改变。

后来这个词被延伸到很多领域,天体物理、生命科学、概率论、控制论,甚至经济学、社会学。“增熵”就是自发地由有序变成无序的过程。简单粗暴地比喻,你的房间越来越乱,就是“熵”越来越大了。

根据热力学定律,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比如你在蜡烛旁边放一个冰块,不久后冰块就会融化。能量是有运动方向的,两者之间的能量流动由两个物体的熵决定。

而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科学家在量子实验中发现了倒流的现象。设想中,通过一定技术手段,熵的增减过程是可逆转的。在电影里,未来的一位不知名的女科学家(“未来的奥本海默”)发明了可以逆转物体熵的技术,从而可以将一些物体和人进行“逆向化”。子弹能倒射,爆炸会结冰。

《信条》海报

《信条》海报

2,时间钳形运动,也称时间夹击,就是一伙人按正常时间前进,另一伙人从未来逆转回来,告诉过去的人未来会发生什么事,使过去的人获得更多经验。片中反派Sator处处领先一步,一度让男主怀疑队伍里是不是出了叛徒,都是因为反派熟练掌握了时间夹击手段。最后红队蓝队也用到了这种方法。

时间钳形运动下的《信条》时间线,图源水印

时间钳形运动下的《信条》时间线,图源水印

3,祖父悖论,也叫外祖母悖论,由法国科幻小说家René Barjavel在40年代提出。即假如你穿越回过去杀死了自己的祖父,那么你又是如何出生的?没有你了,你又怎么能杀死他?这个悖论没有结论,是个类似鸡生蛋蛋生鸡的无解题。

片中男主替观众向帕丁森提出疑问:如果未来的人们想消灭现在的人类,那他们不也就没了?我们现在还在,是不是说明我们拯救世界成功了?(他们是穿越回14天前拯救世界的)帕丁森的回答是:我的想法不重要,他们(未来人)觉得这样做是对的;理论上我们会成功,但是多重现实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我们并不清楚。

诺兰和《信条》男主在片场

诺兰和《信条》男主在片场

4,还好,这部电影尚且没涉及到平行时空,不然就更晕了。但是同一时间,甚至同一地点出现多个同样的人物在这部影片中是合理存在的,比如奥斯陆旋转门处出现了三个男主,正、逆反派出现在塔林旋转门的两边,穿越回越南的女主差点撞上当时的自己,最后也有两个反派、两个帕丁森。

“分身”可以存在多久电影没有交代,但他们最终都要回归到正常的时间线上,那是他们的“宿命”。如果一个死了另一个会怎么样,电影也没有展现结果。

还有一条定律是自己不能和自己碰面,否则正逆粒子相遇,会灰飞烟灭。解决办法倒是不难,像男主回奥斯陆那样穿一套隔离服就可以了。

共3页123下一页尾页
  • 上一篇:《信条》上海看片 观众赞打戏炫酷
  • 下一篇:《信条》首映 诺兰导演:时间定义着我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