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办近20年的个人图书馆、24小时全智能影视文学主题书店、街道儿童绘本馆……在昌平区和顺义区,全民阅读推广有坚守,更有创新和突破,充满活力的全民阅读生态已形成。近日,记者跟随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的全民阅读“一区一品”调研活动,走访了这两个区。
昌平区
个人图书馆一办近二十年
创新型文化空间、充满活力的街道绘本馆、生命力强劲的个人图书馆,昌平区形成了特色分明、充满活力的全民阅读生态系统。
三联回+书店早上一开门就迎来了读者,在雅致简约的空间里,读者安静看书、选书的场面从早到晚持续上演。读者楚瑞说,过去常去肯德基、国家图书馆看书,直到这家书店的出现,一家人的阅读习惯从此改变。楚瑞上了个网课,常来此做作业,有时他会把4岁的女儿带来读书。而在书店的楼上是昌平图书馆回+双创社区分馆,这是由“回+双创社区”与昌平区图书馆联合打造的全国首个创业主题图书馆,藏书累计超过2万册。图书馆旁,还有一个别致的咖啡馆。书店+图书馆+咖啡馆,在1180平方米空间实现了无缝连接。三联回+书店创始人周青丰说,书店成立了选书委员会,每一本书都是精挑细选而来,如今这家书店已成为附近居民、上班族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但周青丰直言,由于人力成本支出大,书店每年亏损五六十万元。
依托线下书店,将线上阅读进行拓展、延伸,已被越来越多读者认可。樊登书店回龙观店面积虽说不大,但陈列的图书都是樊登读书会线上推荐的。正在安静读书的读者以女性居多,芳香理疗师吴女士说,她在这里选择了很多励志、文学类图书,给自己打气充电。而书店开展的读书会、插花课堂、新书推荐等活动,她曾参加过多场。
在昌平区,深度推广儿童阅读已经默默耕耘了多年。位于城北街道创新园社区的雪绒花儿童服务中心,其特别之处在于,这里的绘本馆是由街道和社会组织联合运营的。馆内上万册绘本品质很高,小读者对这些大大小小的绘本充满了热情。
当调研组驱车来到圣学图书馆时,已是中午时分,这家图书馆是一个图书馆狂人坚持多年、矢志不渝的结果。早在1999年4月,徐继新就创办起个人图书馆,并免费向读者开放,尽管举步维艰,但他从未想过放弃。5年前,徐继新在昌平大辛峰村租下场地,将一座白色二层小楼变成了爱心图书馆。别看是个人图书馆,但民俗展厅、儿童阅读之家、阅览室、书法室、地方文献室,和大型图书馆的建制一个样儿。这家图书馆的收藏是最大亮点,早年间流行的磁带、各种型号的电视机,还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图书,是图书馆最珍贵的馆藏。徐继新说,图书馆开馆19年来,已接待读者21万人次。
顺义区
报社扎进社区建阅读空间
在顺义区,全民阅读推广已进入到全新升级阶段,一批有借鉴、复制意义的阅读空间、图书馆开始露头。
步入爱阅读图书馆,不管大人小孩都要换拖鞋,躺椅、睡垫随意摆放,家居式的休闲阅读方式吸引了很多城里人举家前来。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图书馆红色主题的小人书特别显眼,如《八一风暴》《血战台儿庄》《张思德》等,品类丰富,而为数不少的京剧绘本也是其特色。爱阅读图书馆馆长赵红伟说:“我们这家图书馆是以传统文化为重点的。”果然,再往里还有雕版印刷体验、中药材展示等。图书馆二楼则储满了80后、70后的回忆,5000件藏品有玩具坦克、洋娃娃、铅笔盒等。赵红伟说,从前这里是个厂房,从2016年5月将其租下后,才一点点变了模样,“将来,我们计划打造成一个以阅读为主题的文化公园。”
面对网络书店、电子阅读的冲击,传统的新华书店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顺义区新华书店总经理张秀梅告诉记者,这里每年举办的活动丰富多样,书堆里的中国节、阅读马拉松、雕版印刷体验等活动尤其受欢迎,去年6家新书书店销售码洋突破4000万元,单店最高的则达800万元。但张秀梅认为,目前顺义区的书店数量并不多,还需要拓展。
报社与各方联合共同推进社区阅读活动开展,这在全市还是个先例。位于胜利街道的北青国学书香驿站,有6000册图书,爷爷奶奶模样的阅读者正埋头读书,他们都是送完孙辈上学后,再抽空来这里的。68岁的许燕飞说,当年家里孩子多,没法继续上学,只上过初中,现在她一有空,就来翻翻杂志,看看书。这个书香驿站原本是个自行车棚,如今由北京青年报组织运营。书香驿站负责人马歌说,依托北京青年报社区报和顺义四个街道工委等十几家单位共同打造的北青国学书香驿站已有4个,“预计年底,这样的书香驿站将成立8至10家。”
在顺义区,高新技术运营下的24小时全智能影视文学主题图书馆,已经上岗10个月。这家图书馆名为潮白书苑,60平方米的空间不大,但功能齐全,既能自助办证、借阅纸质书,还可以阅读下载电子书籍,也可以把闲置的图书放置在此与读者们分享。书店负责人说,图书馆已成为顺义的网红图书馆。
专家建议
还历史欠账,解决供给不足
尽管昌平区和顺义区的全民阅读生态充满活力和生机,但书店、图书馆的经营者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回龙观镇文化中心主任闫红霞说,昌平区缺乏阅读空间,历史欠账很多。她举了一个例子,开发商给出阅读空间、文化空间场地,但是有的将其放在养老社区医院楼上,“最后,只能开展不出声的活动。”她还提到图书经费的缺乏,目前回龙观地区图书经费预算为150万元,相对于50万人口并不多。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对此分析道,昌平区白领多、IT人士多,目前还存在内在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的问题,“昌平比较集中反映了北京全民阅读的现状,以及下一阶段需要突破的方向。”
调研过程中,顺义区的北青国学书香驿站引起了专家的热切关注。他们认为报社进入社区,运营公共文化空间,经验值得复制。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兼职教师徐智明认为,通过社会资源、政府资源推动公益阅读推广,这样的理念和机制有复制意义。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教授张新华则建议,顺义新华书店应该和当地图书馆、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结合,将自己的优势资源得到最大程度释放。(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路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