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关键一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伟大决策,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神州大地。弹指一挥间,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翻开石景山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每一页,都在改革奋进的时代强音中豪迈前行,一幅又一幅壮美的奋斗诗篇在京西大地跃然如见。
调结构:经济发展实现优质高效
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始终贯穿石景山区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以首钢为代表的石景山区工业企业屹立潮头成为国企改革的领头雁,“京西八大厂”等一批企业为首都北京的发展乃至全国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工业的带动下,石景山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迅猛,由1991年的不足5亿元一跃发展到2002年的126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82.2亿元,占比65.2%。
2005年,为兑现绿色奥运承诺,护首都一片蓝天,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首钢涉钢产业搬迁的重大决定。长期依靠传统重工业发展的石景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面对国家大局,面对时代发展,无畏担当的石景山人,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转型的探索之路。
历经多年的摸索,以建设国家级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为目标,石景山区确立了“全面深度转型、高端绿色发展”战略。全区围绕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石景山园和北京保险产业园等重点功能区建设,明确了以现代金融、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等高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定位,以长安金轴、北京银行保险产业园、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中关村石景山园为重点的“一轴三园”产业发展格局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2009年,全区二产、三产结构比为48∶52,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7年底,第三产业占比达到70.8%,首次突破七成,短短十余年,二产与三产比例实现了7:3到3:7的反转。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35.4亿元,人均GDP达到1.3万美元/人,突破人均1万美元大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石景山区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城市”被国务院办公厅予以通报表彰。
2018年9月,位于八大处脚下的北京银行保险产业园正式开园。作为石景山区转型发展的缩影,这座规划用地65公顷的产业园是全国首个以银行保险产业为龙头的国家级金融创新示范区。石景山区加大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引进和服务力度,吸引功能性总部及新兴金融机构落户,促进高端金融要素加快集聚,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中国银行卡检测中心、首钢基金公司等一批高端优质金融企业落户,现代金融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7年,现代金融跃居全区第一主导产业,产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增速超过20%,累计实现税收达到19.5亿元,占全区税收的三分之一。
以中关村科技园区石景山园为载体,石景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7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达到1350亿元,成为全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动漫游戏、影视制作、设计服务等产业从弱到强,2017年底,全区文创企业总数6092家,规模以上企业为183家。文化创意产业2017年实现收入510.6亿元,同比增长37.2%,增速始终位于全市前列。商务服务业增长态势明显,电子商务服务快速发展,成立商业保理协会,获批北京首个商业保理试点区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统计显示,石景山区拥有规模以上“高精尖”企业140余家,实现收入600多亿元;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10家、各类市级科技创新基地72个,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实现试运营。2017年“高精尖”企业能源消费总量1.2万吨标准煤,较2013年下降39.7%。其中,金融业“高精尖”企业以4%的能源消耗实现了41.6%的收入和76.2%的利润,体现出绿色低碳和集约高效的发展优势。
迁走了功勋卓著的“钢铁巨人”,如今,石景山正沿着高端绿色之路阔步向前。
优环境:绿色发展实现重点突破
丰富的山水文化资源是石景山区转型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石景山区紧紧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历史契机,坚持顶层设计,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城市面貌大幅提升。石景山区在全市率先划定生态红线,修订完成“十三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针对结构减排、环境改善、生态保护、环境风险控制、环保能力建设五大重点领域,设置了25项具体指标。全区以“正负”面清单推动存量提升、增量高端,在全市率先出台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和鼓励类目录,明确产业准入红线和鼓励发展的产业领域。出台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全面关停京能、高井两大燃煤电厂,建成亚洲最大的西北热电中心,压减燃煤550万吨,占同期全市压煤总量的42%,建成全市第三个“无煤区”;深入实施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和10大环保实事项目,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60微克/立方米左右。全区共有19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建设标识,总建筑面积197.45万平方米,其中北京银行保险产业园是我国首个按照国家绿色建筑最高标准(“绿建三星”与LEED金级)建设完成的产业园区,京西商务中心是目前全国最大体量的绿色三星建筑综合体。石景山区要求新建住宅项目达到绿建二星标准,建筑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公建达到绿建三星标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绿色建筑正成为石景山区的“新名片”。
近年来,石景山区又全面启动“西绿东引”、打造“长安绿轴”,通过绿色廊道将西部的绿色生态引向东部城区,不仅将各类公园绿地串bu联起来,还能发挥绿色生态、通风走廊、人文活动、产业发展等多重功能。今年年底,石景山区在全市中心城区中率先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计划于2021年通过国家评审验收并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未来石景山区将成为山水融城、绿树环绕、林园相嵌、水清林茂的宜居森林之城。
改革开放40年,城市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应城市的管理方式也在变化,管理水平在不断提升。石景山区作为全市唯一的改革试点区,大胆实践,打破原有城市管理体制,初步探索出符合首都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城市管理新路。借助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激发的活力,石景山区聚焦“大城市病”主动出击,集中开展了“十大行动、二十三项综合治理”,全区547个大杂院全部整治完成,拆除违法建设390.8万平方米,超过石景山区前20年拆违面积总和,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基本无违法建设城区。同时,石景山区以服务民生为根本,谋划拆违腾退土地利用,瞄准高端,规划拆后“六个一批”建设重点任务,重点推进一批文化振兴项目、一批停车设施、一批便民服务设施、一批公共绿地、一批棚改及土地开发项目、一批基础设施的建设,拆违腾退土地大面积“留白增绿”,精品大街、背街小巷秩序井然,城市旧貌换新颜,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惠民生:改革成果实现全民共享
改革开放40年来,石景山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民生事业成果丰硕。百姓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稳步提升。
2002年底,石景山区农业人口整建制一次性变更为城镇居民,成为北京市继东城、西城、原崇文、原宣武之后第五个没有农业户籍人口的城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历史性跨越。
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升,2017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6112元,是有统计记录的1986年的58.5倍,年均增长14%。居民个人存款余额从1978年的0.3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785.1亿元。
积极改善居民居住环境,2007年12月,石景山区首个保障性住房项目——“金顶阳光”开工建设;作为石景山区最大的已建成保障性住房项目,燕山水泥厂保障房为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经济适用房4161套,限价房3210套;全市首个国有企业利用自用土地投资开发建设的公租房小区——燕保·京原家园投入使用。2013年在全市首次面向非京籍家庭进行住房保障,配租公租房,廉租房实现应保尽保。启动东下庄、西黄村、北辛安、衙门口等棚户区改造,圆百姓多年安居梦。
大力发展交通路网,长安街西延、苹果园交通枢纽等重点项目开工;轨道交通S1线投入使用,M6线即将通车。完善城市主干路网,建设永引渠南路、北辛安路北段,全力推进古城南街、西北热电中心规划一路、北辛安路南段、杨庄大街二期、锅炉厂南路、京西高标准城市主干路和特钢中街等城市主干路建设,完善全区路网结构,方便居民出行。
开展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制改革,在全区9个街道构建“1个中心+1批驿站+0距离辐射”的互动服务体系,构建全方位、零遗漏的一刻钟社区居家融合式养老服务圈区,街居三级养老设施实现全覆盖,初步形成了具有石景山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市级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稳步推开,为全区7.1万65岁以上老年人投保意外伤害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石景山区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区域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自2010年以来,全区以集群化发展战略引领教育布局结构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四个学区横向交接、八个集团纵向引领”的发展格局。按照“做强西部、优化北部、提高中部、完善东南部”的发展策略,着力打造以高中校引领的纵向基础教育资源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链条。成立北京九中、古城、苹果园、实验、京源、北大附中附小和景山远洋等教育集团,覆盖全区84%以上的中小学校幼儿园,有效带动了区域教育品质的整体提升。引入景山学校、北师大附中、北大附中、北大附小、十一学校等品牌学校,先后增设京源莲石湖分校、实验中学分校、外语实验小学分校等8所区内优质校分校,办学质量全面提升。
全区医疗卫生资源不断扩充,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施了药品供给方式改革,通过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推行电子处方、网上配送。医改工作年度考核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年度效果评价均列全市第一,建设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北京朝阳医院西院、石景山医院3个医联体,包括三级医院6家、二级医院6家、一级医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7家,覆盖了全区九个街道。2017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222个,是1980年的1.9倍;卫生技术人员8774人,是1980年的3.2倍;卫生机构床位数5250张,较1980年多3112张,为居民健康提供了有力支撑。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赋予了石景山区中心城区的新定位,国家级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态宜居示范区,新定位呼唤着新作为。北京举办2022年冬奥会、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新机遇催生了新动力,面对新时代新一轮改革浪潮,石景山区瞄准高端绿色崛起的新目标,谋篇布局绘蓝图,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这个总牵引,追求卓越、争创一流,高水平建设好首都城市西大门,再创新的时代辉煌。
中流击水,奋辑者进。永立潮头的石景山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搏击长风冲巨浪,撸起袖子加油干,乘着改革的东风扬帆远航,续写新时代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