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北京新闻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 平谷: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态谷

时间:2018-12-18

40年前的平谷,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均劳动所得仅为114.67元。

40年来,平谷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砥砺前行,昂扬奋进,经济实力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城乡环境整洁优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平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3.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63亿元,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414元。

这些历史的巨变,得益于平谷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在生态,希望和出路也在生态,始终坚持咬定生态不放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如今的平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20世界休闲大会举办地等一张张亮丽名片和金字招牌在这里竖起。

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文化丰富厚重、生活舒适便捷、景观优美怡人的宜居宜业宜游生态谷正应运而生。

生态立区——奠定发展基础

“森林环绕,峰峦叠翠,出门见绿,举步有园。栖居休闲胜地,畅享天然氧吧……”这里是北京市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平谷”。

然而追溯到1980年,平谷森林面积仅有1.5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7.5%。改革开放初期,平谷便开始了工程造林行动,从金海湖景区到山区乡村,再延伸到县城周围,造林范围不断扩大,造林力度不断加强,1996年成为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

2005年被北京市确立为生态涵养发展区之后,森林建设进入加速轨道,陆续实施天然林保护、森林公园和湿地建设,极大改善了地区生态环境。

近年来,平谷造林的脚步一刻不停。在山区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彩叶造林等绿化造林工程,在平原实施平原造林工程,在城市建设带状公园、口袋公园,改造提升绿地景观,共治理京津风沙源71.2万亩,抚育林木28.4万亩,彩色树种造林3.9万亩,平原造林5.2万亩,绿化公路河道150公里。

经过40年的造林绿化,平谷森林面积增长300%,森林覆盖率达到67.9%,稳居全市第一,绿色已成为平谷的生态底色。

如何保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平谷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

针对多年来屡禁不止的挖金、挖山、挖河等违法犯罪行为,平谷创新建立“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和“双安双打”联合行动机制,重拳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有效解决了一批影响城乡环境的深层次问题。

针对果树枝条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平谷实施了“生态桥”工程,通过搭建金融、行政、运营、产业、信息等链条,打通各主体间断头路,建立“党委+企业+科研机构+村党组织+农户”五位一体基层治理体系,将果树枝条等废弃物收集起来,粉碎制成有机肥还田,实现变废为宝,形成了“资源—农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让农民从中获益,成为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基层治理中的一个生动实践。

同时,加大治气、治水、治土、治环境,保生态的“四治一保”工作力度,全面落实河长制,开展“一微克”攻坚行动,实施煤改清洁能源工程,深入推进区域污染联防联控等行动,实现了水源保护、大气质量持续改善。国家和市级考核断面水质已全面达标,全区平均水体类别达到IV类,同比提高5个级别。2018年1-11月,累计PM2.5浓度较上年度下降了10微克/立方米,平均浓度和降幅均居全市前列。

绿色发展——助力转型升级

22万亩大桃堪称世界最大的桃园、中国最大的桃乡、首都最大的果区,更是平谷百姓的“摇钱树”。

40年前,平谷农业总体布局仍是以粮为主,品种单一,效益低下。1979年,平谷立足资源丰厚的山区优势,大力发展以大桃为特色的果品生产,把发展果树作为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工程。同年11月,平谷先后在一些果树较多的村队,设立专业队和专业组,1991年成立专门的果品办公室,指导果农种植果树,促进了果品产业提质增效。

经过多年的发展,平谷的果品产业已经形成了以大桃为龙头,苹果、梨、柿子、杏、核桃、板栗、枣等全面发展的“一主多优”产业格局。平谷大桃成为“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北寨红杏”、“佛见喜梨”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果品产量连续20多年位居全市第一。

在果品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畜牧产业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吸引了正大集团等龙头企业入驻,300万只蛋鸡项目、峪口禽业世界领先蛋种鸡城等一批重点项目先后建成。

现在,平谷正在为传统农业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积极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附加值。引进著名农业企业落户,同时推进大桃种质中心、蛋鸡种质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北京的农业“中关村”正在平谷悄然形成,一个“高精尖”农业示范窗口正在向世界开放。

桃花灼灼,枝叶蓁蓁。20年前,“桃花节”还只是一个为卖桃而举办的农业节庆活动。如今,经过发展升级,北京平谷国际桃花节已经成功连续举办20届,成为京津冀地区著名的旅游文化活动,见证了一个传统农业大区的蜕变。

平谷借助桃花节契机,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先后承办了国际休闲产业推介博览会、休闲时尚嘉年华、农民丰收节等大型旅游休闲活动,成为了春天有花、夏天有菜、秋天有果、冬天有雪,四季有景的大花园、大果园、大乐园。

2015年9月11日,北京获得2020年世界休闲大会的举办权,平谷成为了大会承办地。随着世界休闲大会的筹备和举办,借助“桃花源”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世界级“生态休闲之都”正在冉冉升起,不仅是桃花盛开、瓜果满枝的烂漫风景,拥抱山水、亲近自然的真情真趣,更在于分享文化、乐享休闲。

如今的平谷已经驶入全域旅游发展快车道,2016年2月,平谷入选全国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依托“京东桃花源世界休闲谷”品牌,打造“小而精”景点,以村为单位,把每个村落打造成小而美的景区,逐步打破旅游发展的天花板,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华丽转身,“都市桃花源”的世界IP正在逐步形成。

尝到绿色发展甜头的平谷人,正在加快奔跑的脚步。平谷区作为公转铁试点枢纽之一,借助“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带动内陆口岸重新布局的发展机遇,积极推动“海陆空铁网”五位一体综合性物流口岸体系建设,打造服务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物流保障基地,点亮了绿色物流之路,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平谷将紧紧抓住绿色发展的基础要素迭代,找准绿色创新发展的落脚点,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目标,积极构建农科创、休闲旅游、绿色物流三个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新格局。

生态富民——推动乡村振兴

“家有梧桐树,自有凤来栖”。平谷良好的生态环境给老百姓带来了新的谋生机遇,成为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天然资源。

2017年平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760元,相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200多倍,在生态涵养区名列首位。

1992年,借助生态资源优势,平谷区提出“旅游富民”的发展思路,开始发展乡村民俗旅游。改变了农民只能靠种地、种树获取收入的单一谋生方式。

21世纪初,在政府的支持下,农民盖起了新民居,在大幅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开辟出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将自己的住房由生活资料变为生产资料,发展乡村民俗旅游接待。农民就地转岗就业、实现自主创业,在家当上了“老板”。

如今,平谷已经有160个村开展乡村民俗旅游,食宿接待户达1200余家,从业人员近2万余人,年接待游客79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亿元。有相当一部分农户由原来年收入不足几百元的贫困户成为村里的富裕户,年收入达到十几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真正实现了“生态美起来,百姓富起来”。

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农民开始把果园、菜园建成满足游客农事体验、回归自然的“观光采摘园”,果品、蔬菜的附加值大幅提升,百姓收入节节攀升。目前已有4500余农户从事观光采摘接待,直接从业人员1万余人,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

目前,平谷正以乡创产业推动民俗旅游升级、乡村振兴发展。将闲置、低端、废弃的三农资源进行提升,引入创新创意人才和回乡创业青年成立乡创联盟。以创建乡创示范小镇和乡创示范村为抓手,将文化创意嵌入其中,积极打造乡村旅游3.0版。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以精品民宿、餐饮开发、农家乐提升、文旅IP打造、特色文旅活动举办、文创产品升级为主,对外通过特色乡创活动和乡创产品,吸引都市人群到平谷消费,让老百姓获取更多的收益,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来说,却经历了风云激荡的历史性变革。一代代勤劳、朴实的平谷人,励精图治,奋力拼搏,始终坚持“生态立区”理念不动摇,推动绿色发展不懈怠的改革开放思想,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富民之路。

面向未来,改革的步伐永不停歇。平谷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围绕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平谷“三区一口岸”功能定位和生态立区、绿色发展战略目标,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北京城市副中心后花园、宜居宜业宜游生态谷、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奋力书写新时代绿色发展新篇章。

  • 上一篇:北京地铁8号线永定门外站月底开通 施工首用"水下开挖"
  • 下一篇:改革创新先行者 海淀全力打造中关村科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