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北京新闻

改革开放再出发 乡村振兴在路上——北京“三农”40年发展剪影

时间:2018-12-25

40年:“三农”发展结硕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立足首都功能定位,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北京“三农”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由温饱迈进全面小康,城乡由“二元结构”走向深度融合,农业生产由传统走向现代。

■农民:由温饱迈进全面小康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结构变化显著: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240元,相比1978年,年均增长12.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6.8%。其中,工资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17年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75.2%;同时,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消费升级明显:消费支出全面增长,2017年人均消费支出18810元,是1980年的74.3倍。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由1998年的42.3%下降到2017年的24.7%,消费形态从单一物质生活需求向多样化服务需求转变,旅游、信息、娱乐等满足精神生活需求的服务性消费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城乡:由“二元结构”走向深度融合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积极贯彻落实城乡统筹发展要求,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进一步完善,城乡进入深度融合发展阶段。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安装了有线电视的村占比为99.9%,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的村占比为99.3%,99.9%的农户饮用水为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79.2%的农户使用水冲式厕所。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2002年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4年低保标准实现城乡统一,2003年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8年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2017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农村参保人数达到191.1万人,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管理制度,率先在全国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生态功能日益增强,加大农村地区“煤改清洁能源”工作力度,2017年基本实现南部平原地区村庄“无煤化”,2017年农业生态服务价值达3635.5亿元。

■农业生产:由传统走向现代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农业发展经历了以产量为目标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1993年)、以质量效益为目标的提升阶段(1994年至2003年)、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方向的发展阶段(2004年至2014年)和以“调转节”为中心的高质量提升阶段(2015年至今)。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按照市政府《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传统农业生产规模持续收缩,2017年粮食播种面积100.3万亩、比2014年下降44.4%,家禽出栏3115.2万只、比2014年下降58.7%;都市型现代农业稳步发展,2017年休闲农业与民俗旅游接待游客4337.4万人次,实现收入44.1亿元,分别比2014年增长13.4%和22.2%。连续举办了六届北京农业嘉年华活动,通过举办世界马铃薯大会、世界月季洲际大会等扩大了国际交流,会展农业成为郊区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的展示窗口,成为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点。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新时代:乡村振兴在路上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乡村的发展和未来勾画出了新的宏伟蓝图。北京市委市政府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紧密结合首都“市情”和“农情”,不断加大统筹谋划、调研指导、推动落实的力度,在全市迅速形成了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热潮。

2月4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3月2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进行了部署;5月5日,对标对表中央一号文件,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从今年4月起,蔡奇书记连续两个季度带领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低收入村户增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三农”工作重要课题,开展市级领导大调研,深入十三个涉农区进村入户,看生态、查环境、访民生、问产业、促增收、找问题,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8月17日,蔡奇书记在乡村振兴大调研时强调:要把握“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市情,打造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坚持首善标准,遵循村庄发展规律,突出生态宜居,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北京样本。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年多来,全市坚持首善标准,立足“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稳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初步涌现出一批成效显著、亮点突出、可看可学的典型村庄,这些村庄的成功探索,正在逐步破译首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密码,通过先行先试、典型引路,开创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开局。

■产业兴旺

密云区巨各庄镇蔡家洼村逐步完成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清晰的产权关系,充分激发了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活力,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合作社下设生态景区、豆制品加工、蔬菜种植等22家企业,为村民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回乡就业。村内都市型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蔡家洼成为了北京乡村产业发展的典范村庄。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全市着眼产业兴旺,着力推动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种养规模调减目标提前两年完成,农业节水成效明显;创建北京农产品绿色优质安全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国领先;积极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认定了4家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9个村镇被认定为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面开展设施农业项目用地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建立设施农业台账管理系统、日常巡查制度、“黑名单”制度等长效机制;强化科技兴农、旅游富农,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建设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全市现有1200余个休闲农业园区、8300余户民俗旅游接待户,年接待游客4000万人次以上;规范引导宅基地盘活利用,培育了一批精品民宿。

■生态宜居

一片看似寻常的芦苇丛,生长在平谷区大兴庄镇良庄子村,它其实是一个污水处理设施。这个污水处理设施,通过过滤、吸附、植物吸收等物理、生化协同作用,实现了对污水的高效净化,有效改变了村庄污水横流、蚊虫滋生的旧面貌。芦苇景观与乡村美景浑然一体,清风袭来,令人心旷神怡。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全市着眼生态宜居,着力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农村地区全面开展“清脏、治乱、增绿、控污”工作,累计清理各类积存垃圾29万余处,拆除违建3.5万余处,新增绿化面积800万平方米,治理污水溢流点6600余处、黑臭水体3800余条;深入开展“厕所革命”,新改建公厕500座,将5200余座公厕纳入统一管护,全市无害化卫生户厕比例达到89.5%;13个涉农区全面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全市94%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处理;450个村的“煤改清洁能源”改造任务圆满完成,累计完成2963个村庄、约111万户农户改造,实现平原地区村庄“无煤化”目标;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划定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全市平原地区生态林总面积超过150万亩;全面建立落实四级河长制,污水处理率由83%提高到92%。

■乡风文明

延庆区大庄科乡沙塘沟村被誉为“平北红色第一村”,沙塘沟村开展红色体验基地以来,每周都有高校、企业团体前来学习观光,游客们在这里接受革命传统熏陶的同时,还能赏村庄美景、吃“忆苦思甜”饭,浸染在淳朴风土民情中。2018年10月,沙塘沟村正式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沙塘沟村将开展多种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农村基层落地生根,与传统革命精神一起,滋养乡风文明。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农村的发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全市着眼乡风文明,着力推进了文化振兴和乡风文明:全市累计已有55个单位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创建了115个首都文明乡镇、760个首都文明村;推进延庆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建立“2+6+N”志愿服务队伍,打造1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示范引领乡风文明;累计建成乡情村史陈列室349处;发挥村规民约作用,积极推动移风易俗;不断增强农村农民文化自信,弘扬乡村优秀文化,配合办好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组织特色活动29项;实施了“文化驻乡工程”;举办第29届北京市农民艺术节;继续开展“美丽乡村·筑梦有我”大型新闻公益行动;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政策,公布了44个市级传统村落名录。

■治理有效

在密云区溪翁庄镇东智北村,村内的建设无论是山上的消防水塔、避险棚,还是山下的田埂道、小凉亭,都是本村干部和村民自己设计建造的。而在几年前,东智北村还是个软弱涣散村,村内工作几乎无法开展,村民时有上访。“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村支书高贺民上任后,将加强党组织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一边听取民情民意,一边和村委党员们讨论村庄发展,组织不再涣散、干群关系不再紧张,全村人民一鼓作气,主动开始了美丽乡村建设。村民高贺民说:“我们村的活儿都是咱们村民自己干,我们村没有低收入户,人人有活儿干。本着党建引领、群众响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家园,老的传统永不落后。”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卓有成效的乡村治理实践,正在给村民带来越来越多的安全感、获得感。全市着眼治理有效,着力推进了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农村基层组织整体功能不断强化为村庄有效治理提供了坚实保障,深入推进了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扎实开展了党支部评星定级、党员积分管理等工作,着力推动乡村组织振兴;连续19年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组织开展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严格“五好、十不能”资格条件,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健全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机制,累计选派第一书记623名;健全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试点开展“三农”服务队伍学历教育;落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进一步规范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

■生活富裕

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对角沟门村,地处深山,曾经,全村136户有105户是低收入户,是典型的低收入村。2015年,对角沟门村完成整建制搬迁,原本破旧的房屋被改造成灰砖青瓦三合院落。在住房保障的前提下,对角沟门村整合资源优势,成立专业合作社,定期组织学习培训,村民种植果树花卉,开办特色民宿,并有公益性就业组织为低收入农户安置公益岗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的就业,2017年底,对角沟门村年人均收入达两万三千多元,彻底摘掉了“低收入”的帽子。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全市着眼生活富裕,着力推进了农民增收的多元实现: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62元、同比增长8.9%,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9405元、同比增长17.4%;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从每人每月610元提高到710元,福利养老金从每人每月525元提高到625元;城乡低保、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分别调整为1000元、2120元;全年实现近5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时,为努力打赢低收入帮扶攻坚战,全市深入落实“六个一批”精准帮扶措施,目前累计实施了582个产业帮扶项目,带动1.8万低收入农户长期稳定增收,在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安置农村劳动力11731人,对低收入农户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给予全额补贴,低收入村实现了医疗服务全覆盖,将低收入农户纳入危房改造政策范围,开展“五个对接”社会帮扶、实现了社会力量与低收入村结对帮扶全覆盖。

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一批走在前列的美丽乡村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树立了榜样。2019年,全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这条主线,切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像抓城市工作一样抓好“三农”工作,像抓城市背街小巷一样抓好农村人居环境,像抓城市治理一样抓好乡村治理,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全面振兴,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路子。

(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 上一篇:2018年北京市优美河湖公众认可度调查启动
  • 下一篇:“复兴号”新型动车组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