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北京新闻

【2018我亲历的变化】医疗服务走进百姓家

时间:2018-12-31

卷首语

辞旧迎新之际,免不了诸多“最后一次”,也免不了习惯性回望来路。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改革开放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而每年不断推出的新政策、新措施,也让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来得更多一些。

今天,12位从事民生时政新闻采访的记者,以自己的视角,讲述了过去的这一年中最让他们难忘的一个改变:疏解整治促提升让我们的居住环境更优美了,书店、文博场所扩容让我们的文化生活更丰富了,地铁新线开通让我们的交通出行更便捷了,美丽乡村建设让我们的生活更惬意了……这样的变化每天都在发生,记者讲述的是一件事、一个人,但一滴水见太阳,折射出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

愿新的一年,这座城市中的所有人,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有更多的收获,让满满的获得感充盈在每个人心中。

医疗服务走进百姓家

一位因病瘫痪在床的老人,靠老伴儿的帮助,从没有电梯的旧楼上下来,推着轮椅一点点挪去医院——年轻人或许无法想象这样一趟要耗费多少心力。为了能解决老人们类似的就医困境,位于东城区美术馆东街的隆福医院创造性地开展了入户医疗服务。印象最深的是,今年,我跟随着隆福医院的这支医疗队穿梭在东四、沙子口、王府井附近的街巷和楼宇之间,走入七拐八弯的大杂院,来到多年瘫痪在床的老人家,看着医护人员在家中为老人更换尿管、胃管、抽血、拆线、褥疮清创换药……“老人不动医护动”,不仅解决了行动不便老人的医疗问题,更从时间和经济上大大降低了患者及家属的就医成本,在这一年中,我见证了“无忧医疗服务”真的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这一年来,医改给居民带来的变化和便利远不仅于此。在我熟悉的德胜社区,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了避开大医院,回到社区开药做一些常规的检查。他们告诉我,以前每周都得跑趟大医院。医改后,以前社区没有的药现在有了,报销比例还比大医院高,长达两个月的长处方更是大大减少了他们跑医院的次数。

在我采访过多次的方庄社区,看病的老人们掏出手机,熟练地点出“身边医生”APP给我看:“瞧,只要一点这儿,我的签约医生就‘出来’了。平时有个头疼脑热,还能跟大夫直接对上话。”这种“智慧家庭医生”让患者不仅能在手机APP上在线预约及检查检验结果查询,还可实时查看个人健康档案,每位签约患者,都可以与自己的家庭医生实时交流。最重要的是每个区都设点推出了一两个像方庄这样的样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明年还会在全市逐步推开。

还记得,在北京儿童医院天坛诊疗中心小夜门诊采访时,一位抱着孩子的家长拉着我说:“我不会说虚头巴脑的话,但是现在看病确实方便了。以前孩子生病,我得在儿童医院排半宿才能看上,现在我开车五分钟到新天坛就能看上儿童医院的专家。”

医疗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点点滴滴的变化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基层医疗日渐壮大,而高大上的大医院也在蓬勃地发展着。天坛医院整体迁建完成、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开诊、宣武医院颅脑大楼启用……作为一名医疗卫生口线的记者,我亲历着我所熟悉的大北京各家医院日新月异的变化。每当看着一个个熟悉的院名,走进一栋栋全新的门诊大楼,熟悉中又有点陌生,新鲜中还带着兴奋。随着医疗资源布局的日渐完善,我看到了住在城市副中心和五环外的居民在家门口终于迎来了他们期盼已久的大医院时脸上舒心的笑容。在那一刻,我知道我们正在经历着一个最好的时代,不在远方,就在脚踏实地的现在。

  • 上一篇:【2018我亲历的变化】胡同博物馆已成“网红”
  • 下一篇:【2018我亲历的变化】年轻人追捧公园年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