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进行时,不少京津冀代表委员共话协同发展,有代表提议进一步加强京津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区的互联互通,把更多太行乡村“送”上高速路,促进山区百姓增收致富。
作为协同发展的“主骨架”“先行官”,五年来三地路网越织越密,连起了“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城镇体系。正所谓“路通、人通、财通”,从“断桥不再断”到“一卡走遍京津冀”,主要城市之间的“1小时交通圈”、主要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市间的“半小时生活圈”正加速形成,不仅切实提升了百姓出行的获得感,还促进了各种资源要素在区域间更加便利流动,带来了发展良机,为协同发展助跑提速。
“轨道上的京津冀”成就斐然,可把路网比例尺调大就能发现,三地还有不少“交通洼地”。一方面,市域交通还需要继续丰富,实现更好衔接。常能听到这样的抱怨,“双城高铁也就半小时,去坐高铁却要花掉1个多小时”。干线交通确实发达,但更多时间消耗在了始端和末端,极大降低了出行效率。另一方面,连接干线公路、铁路与市郊、农村之间的“毛细血管”有待疏通补齐。尤其是京津冀山川相连,“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许多地方交通先天不足十分明显。去年太行山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山区绿色产业、乡村度假休闲产业迎来发展良机,而这样的道路京津冀显然还需要更多。
交通一体化要有“大动脉”,也少不了“毛细血管”。如果说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前半程,更多是在建设、疏通“动静脉”,付出很大、成效很多、速度很快;那后半程的一大任务就是打通更多交通“毛细血管”,完善交通“最后一公里”。显然,相比答卷前“90分”,后面的“10分”挑战性会更大,会触及更深层次矛盾和更精细化问题。面对新阶段的艰难课题,尤需汲取过往经验,进一步强化“一盘棋”思维、坚持“一张图”规划、形成“一股绳”合力。
春潮涌动,协同新生。我们期待更完备的交通网络联通三地,释放出更大协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