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手机,进入医院官方微信,10秒内即可完成器官捐献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3月12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与“施予受”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平台完成对接,成为华北地区首家推动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平台对接工作的公立医院。该院执行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第一个通过医院登记通道,完成器官捐献志愿登记。
我国每年约有30万人在等待器官移植,每年仅有1.6万余人能够完成移植。由于人体器官捐献严重不足,许多患者遗憾离世。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施予受”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系统主任赵洪涛介绍,“施予受”平台于2014年3月上线,旨在向社会大众介绍、推广器官捐献的理念,唤起公众对器官捐献的关注,增强公民参与器官捐献的意识。截至2019年3月10日上午10时,“施予受”平台已成功登记器官捐献志愿者825169人。
赵洪涛表示,选择与公立医院合作,是希望通过医院这一平台,让更多器官捐献的潜在志愿者及家属们看到并了解器官捐献移植事业,吸引更多人加入。
“器官移植技术让很多生命走到终末期的患者获得了新生。没有捐献就没有移植,公立医院有责任,与国家一起,推动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事业的发展,让生命走得更远。”董家鸿介绍,经医院信息管理处与“施予受”平台管理部门对接,清华长庚医院官方网站、官方微信正式开通“施予受”平台接口。今后,人们浏览医院网站和微信,有器官捐献意愿,就可以通过医院的登记通道快捷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
昨天,董家鸿通过医院官方微信完成器官捐献登记。作为国际知名的肝脏移植专家,他累计主刀完成各种术式的肝脏移植1200余例。最长存活受者已达20年,10年以上存活病例已达200余例。
还有一位特殊的器官捐献志愿者,他叫赵学明,是北京某高校附属中学的数学老师。2017年,35岁的赵学明因上消化道出血送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科,后查出肝癌肝硬化,并伴有门静脉癌栓。经肝脏移植多学科联合团队反复会诊,决定为其进行降期治疗后实施肝移植手术。赵学明在等待系统分配肝源期间曾因胃底静脉血管曲张严重,多次发生出血,肝脏功能一度衰竭。
去年3月12日,一位湖北青年因车祸导致重度颅脑损伤,最终临床诊断脑死亡,家属同意捐赠器官,经过国家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分配,并进行血型匹配等程序后,3月13日,在董家鸿肝脏移植团队的救治下,历经10余小时的肝移植手术,那位湖北青年的肝脏在赵学明体内重新“工作”,赵学明重获新生。
“虽然我从未见过这位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捐献者,却能时刻感受到这份爱的存在。作为一名器官捐献受益者,我更想成为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让这份爱能一直传递下去。”赵学明选择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他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器官捐献事业,让这珍贵的生命之火能不断延续下去。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还成立了器官移植社会服务基金,接收来自社会各界的善款,帮助经济上有困难的器官移植患者。清华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还在学校内开展器官捐献意向调查与志愿登记宣传活动,调查显示,82%的清华学生表示愿意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
器官捐献志愿登记方式
A网站登记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官网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官网
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官网
B当地红十字会书面登记
C微信公众号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
D清华长庚医院器官捐献办公室人工登记
捐献故事
他的器官挽救了三人的生命
去年2月28日,对王开(化名)一家人来说,是个悲伤的日子。再过三天,就是王开48周岁的生日,一场猝不及防的突发脑溢血,让这个朴实的汉子倒下……脑干出血、深度昏迷、无自主呼吸、血压维持不稳,医护人员用最有效的药物和方法,全力以赴想留住王开,但不幸还是降临了——他再也醒不过来了。
王开的儿子刚刚退伍,面对不再有任何反应的爸爸,他悲痛欲绝,反复念叨着:“我爸还有三天过生日,我爸还有三天就过生日了……”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器官捐献办公室协调员告诉悲痛的家属,生命还有另一种可能——器官捐献,让王开的生命走得更远。母子两人没有犹豫太长时间,便同意了捐献。“失去亲人实在是太痛苦了,如果父亲的器官可以挽救其他生命和家庭,让他们不再经历这些,应该更有意义。”王开的儿子说。
当晚23时22分,王开的心脏停止跳动,经专家组严格判定王开被确认为临床死亡。医生严格按照程序获取了王开的肝脏、肾脏。捐赠器官的分配和使用,严格按照国家人体器官捐献中心的规定执行,捐献者捐献器官的信息进入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并综合分析等待器官移植患者的病情、血型、年龄、地域等因素,自动分配给最需要的人。
3天后,王开的器官在三位新的受者体内度过了“生日”,三位受者也开始了生命意义上的新生。
这一天对于四个家庭来说,都是铭记终生的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