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天津新闻

津城老人偏爱家的味道 就近养老是老人普遍意愿

时间:2017-05-18

  天津北方网讯:“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每五年开展一次,此次调查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有关老年人口最大规模的调查。本市作为参与第四次调查的省市之一,共有滨海新区、南开区、红桥区和武清区四个区被抽中,涉及16个街道(乡镇),64个社区(村),被访老年人(60周岁以上)数量1920人。

  调查内容包括:老年人的基本状况、家庭状况、健康状况、照料护理状况、经济状况、宜居环境状况、社会参与状况、维权状况和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基本上涵盖了老年人生活状况的主要领域。调查采取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

  只有了解老年人的养老现状与需求,才能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昨日下午,市老龄办公布天津在参与“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中的调查结果,透过一个个数据,津城老年人有哪些新变化?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的需求又是什么?数据背后还能看出哪些问题?记者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深入采访,希望能够帮您读懂这些养老数据。

  变化

  老年人成“网络新生代”

  老年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年轻。被访老年人的平均年龄为71.2岁,最低年龄为60岁,最高年龄为103岁。低龄(60―69岁)老年人口占49.8%,中龄(70―79岁)老年人口占32.5%,高龄(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7.7%。

  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被访老年人未上过学的占12.5%,小学(包括私塾)文化程度的占29.8%,初中和高中/中专/职高文化程度的占43.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3.9%。

  老年人健身保健意识在提高。三分之二以上的被访老年人从事不同程度的锻炼活动,其中,每周锻炼六次及以上的被访老年人几乎接近一半,所占比例为44.52%;有74.32%的老人接受过体检。

  失能老人比重在加大。根据吃饭、穿衣、上厕所、上下床、在室内走动、洗澡这六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按照1―2项做不了的为轻度失能,3―4项做不了的为中度失能,5―6项做不了的为重度失能的原则,此次被访老年人中,2.51%的为轻度失能,0.99%的为中度失能,1.83%的为重度失能,失能老年人合计为5.32%。

  闲暇生活多元。有32.7%的老年人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旅游成为休闲方式的新选择,21.82%的老年人明确表示未来一年计划外出旅游,6.68%的老年人表示有可能在未来一年外出旅游;老年人成为“网络新生代”,18.42%的老年人经常上网。

  优待政策越来越多。被访老年人中,89.25%的老年人享受过各类优待,高于全国23.45个百分点。其中,76.25%的老年人享受过免费体检,54.85%的老年人享受过公共交通票价减免,12.27%的老年人享受过公园门票减免,15.5%的老年人享受过旅游景点门票减免,12.89%的老年人享受过普通门诊挂号费减免。

  幸福指数上涨。在本次调查中,78.87%的老年人回答“感到幸福”,比全国的60.8%高18.07个百分点。感觉自己“一般幸福”的老年人占17.38%,感觉自己“比较不幸福”的老年人占2.87%,感觉自己“非常不幸福”的老年人占0.89%。

  生活

  月花1703元吃饭占大头

  老年人独居、空巢现象普遍。被访老年人与配偶居住的接近半数,达到48.23%,单独居住的老年人占9.5%,空巢率达到57.73%,超出全国平均水平(51.3%)6.43个百分点。

  在经济状况方面,城乡老年人月人均收入达到2828元。养老金是被访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95.20%的老年人有离退休金收入,平均每月为2343元。60.44%的老年人收到过子女或者孙子、孙女给的钱,或者其他实物,平均下来老年人夫妻每年收到的钱约为6125元。此外,有0.16%的老年人收到过其他亲戚给的钱或者实物,平均每年为1588元。老年人平均每月总支出为1703元,占收入的60.2%,伙食费支出在总消费中占比最高,占总消费支出的42.75%。

  在居住环境方面,多数老年人拥有自己的房产。被访老年人中,76.51%的老年人有产权属于自己或者老伴儿的房子,其中,90.52%的老年人拥有一套住房,9.14%的老年人拥有两套住房,0.34%的老年人拥有三套及以上住房。93.68%有自己和老伴儿单独居住的房间。

  心脑血管疾病是被访老年人的主要慢性病。85.02%被访老年人患有各种各样的慢性病。排在第一位的是高血压,几乎达到半数(45.98%);其次是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脑卒中等),比例达到42.43%;排在第三位的是骨关节病(骨质疏松/关节炎/风湿/椎间盘疾病等),占41.6%。除此之外,眼病(患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胃病的被访老年人比例也相对较高,分别占17.22%、16.91%和11.85%。

  家庭成员依旧是被访老年人的主要照料承担者。在被照料的老年人当中,36.96%的老年人主要由配偶照料;23.74%的老年人主要由儿子照料;排在第三位的是女儿,所占比例为17.12%,儿媳照料的比例为10.12%。此外,家政服务人员(保姆、小时工等)也是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的主要来源,占5.06%;依靠养老机构人员、医疗护理机构人员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照料的老年人比例相对较低,仅在1%―2%之间。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被访老年人患病后最常去的医疗机构。从调查结果来看,由于老年人大都属于慢性病引发的疾病,老年人对其病因、治疗情况相对比较熟悉,因此,生病后去的最多的医疗卫生机构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比例达到26.67%;其次是市/区医院,比例分别达到17.33%和16.7%;另外选择市级医院以及卫生室/站的老年人比例分别为12.53%和12.11%;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相对被选择率则偏低。

  老年人生活越来越有情趣。被访老年人中,94.15%的老年人经常看电视/听广播,65.81%老年人经常散步跑步,51.2%的老年人经常种花养草/养宠物,42.59%的老年人经常读书/看报,17.28%的老年人经常养宠物,12.53%的老年人经常下棋/打牌,6.94%的老年人经常钓鱼/摄影,6.21%的老年人经常跳广场舞等等。

  期待

  就近养老是老人普遍意愿

  就近养老是被访老年人的普遍意愿。被访老年人中,有66.13%的希望自己在家里接受照料,有3.13%的老人愿意白天在社区晚上回家;21.92%的被访老人表示会视情况而定;仅有少量(8.82%)老人表示希望在养老机构接受照料护理服务。说明对大部分老年人而言,留在自己熟悉的家中、社区里接受照料护理服务依然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上门看病、做家务、助餐是被访老人最需要的社区老龄服务。在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当中(所占比例为26.1%),需要上门看病的比例最高,达到60%;其次是上门做家务,所占比例为45%;排在第三位的为助餐服务,所占比例为41.4%;心理咨询服务、日间照料、康复护理服务所需要的比例分别为21.6%、20.4%和19.0%;康复服务、助浴服务、老年辅具用品租赁服务的需要比例则分别为14.4%、13.2%和8.0%。

  房屋的适老化设施设备有待完善。被访老年人居住的房屋中,没有呼叫/报警设施的最多,占69.04%;其次是没有扶手,占48.01%;另外,有噪音、光线昏暗也是被访老年人反映比较多的居住问题,所占比例分别为26.28%和25.09%;浴室不好用、门槛绊脚、地面滑、门不合适等分别占15.44%、10.13%、5.80%和5.24%。

  在对参加老年协会的老年人调查中,老年人最希望老年协会开展的活动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学习/娱乐活动、困难老人帮扶活动、志愿公益活动,占比分别达到57.58%、43.94%、42.42%,其他依次是老年人权益维护,占比为39.39%;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占比为30.3%;老少共融亲情活动,占比为28.79%;盈利项目活动,占比为9.09%。老年协会作为老年人自治组织,老年人更希望通过老年协会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自身的权益,同时也希望帮助其他老年人或者年轻人,度过一个美好的晚年。

  市老龄办统计数据显示

  五个天津人 一位是老人

  8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5.94万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14.73%

  百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58人

  昨日,市老龄办公布本市老年人口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底,津城60岁以上户籍人口已达到243.9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3.35%,这意味着大约5人当中就有1位是老年人。从性别看,在各个年龄段中,女性老人的数量都超过男性老人,且随着年龄增长,女性老人超过男性老人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

  在户籍老年人口中,本市老年人口高龄化程度不断加深,8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5.94万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14.73%;百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58人。市老龄办主任李金铸说,自2013年以来,本市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期,老年人口数以年均14万左右的速度增长,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综合近年来人口变化数据可以看出,本市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出老年人口增加快、规模大;高龄、失能老人增长快、社会负担重;农村老龄问题突出;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等特点。预测到“十三五”末,老年人口将达到27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将超过25%,意味着每4人当中就有1位是老年人。

  社会学者看数据

  -子女勿忘“心灵鸡汤”

  空巢率达到57.73%。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说,传统中国家庭代际关系最重要的诠释是“反哺”,子女必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赡养老人是子女的责任,而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有养老金,为了不耽误子女们工作,老年人更愿意依靠自己养老。老年人独立性越来越强,并不意味着做子女就可以对父母不管不问。近年来,子女不履行精神赡养已成为新兴社会问题,很多子女往往把赡养老人理解为物质供给,忽视了精神赡养。身处异地的子女客观上不能常常来探望父母,有些子女与父母在同一个城市,可也很少去探望老人,忽略了父母的感受,亲情的疏远让这些老人心里空荡荡的。因此,做子女的必须担负起这个责任,虽然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也应尽量多抽出些时间回家看看父母,陪父母吃一顿饭,说说话,这都是精神赡养。如果实在没时间,每周打个电话问候父母也是对老人的一种慰藉。

  -不必过早将房产交付给子女

  被访老年人中,76.51%的老年人有产权属于自己或者老伴儿的房子。张宝义说,房产可以说是老年人晚年生活最重要的物质保证,有很多案例,为了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有的老人会为了“讨好”子女,把房屋“悄悄”给了一个孩子,等到其他子女知道了,索性甩手不管老人,甚至有的子女拿到房子后,当初孝顺老人的劲头也没了,对老人不闻不问。其实,老人大可不必将财产早早地交付给子女,而可以通过遗嘱的方式处分自己的财产。如果有多个子女,也可视子女孝心在遗嘱中对财产进行分配,并在百年之后再公示给子女。如果想提升遗嘱效力,减少财产分配的纠纷,还可将遗嘱进行公证。

  -政府搭台加大社区养老服务

  被访老年人中,有66.13%的希望自己在家里接受照料。

  张宝义说,这就要求有足够配套的社区养老服务。政府应加大社区养老服务投入力度,在普及养老服务设施的同时,调动各方力量扩大养老服务受益的覆盖范围,通过社区互助、邻里相扶,让更多的老年人有人管,有人陪。此次调查显示,超过七成(76.41%)的老年人愿意帮助社区有困难的老年人。这表明,老年人互助养老具有较好的现实基础,很多“年轻”的老年人愿意服务于高龄老年人,从中体现自身社会价值,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社区应该多为他们提供平台。同时,有关部门在加强社区建设的同时,应更多地为老年人提供发挥参加群体活动的机会,譬如成立社区戏曲组、秧歌队、读报组,等等,老年人的发展越充分,精神才能越充实。(“津云”―北方网编辑曲璐琳)

  • 上一篇:食品保质期不是你想改就能改!乐天百货被罚5万
  • 下一篇:静海区一基层环保干部因公殉职 年仅四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