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周年――擘画新格局
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习近平总书记用这十六个字,精辟地描述了京津冀地区人民文化与生活的血脉关系。协同发展的五年,不仅让京津冀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也让三地居民的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互通互融。
五年来,三地先后成立了京津冀图书馆联盟等5个协同发展平台,在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文化活动、演出艺术发展等领域实现资源互通共享;京津冀的游客互相串门,看演出、赏民俗、游景点,三地文化旅游市场一片红火;旅游“一张图、一张网、一张卡”加快推行,京津冀多条旅游直通车正式开通……
也许有人认为,相较于推进产业升级转移、体制机制改革、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文化协同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地位并不那么重要。其实,在协同发展中,地区间文化的融合发展不但必不可少,更发挥着引领和凝聚作用。
无论纵观历史还是放眼世界,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国家间、区域间合作失败甚至是冲突举不胜举。试想,如果地区间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所谓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也会因立场利益和思维模式的不同而举步维艰。
协同融合的文化,能够在地区间发挥“黏合剂”和“润滑剂”的作用,让京津冀三地在“一个频道”里交流,构建起区域间各领域协同发展所必需的人文环境和文化土壤,从精神层面带来强大合力。
京津冀自古以来同根同源,这是三地协同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融合不断深入,三地的文化凝聚力必将不断提升,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