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天津新闻

“金嗓歌王”骆玉笙(图)

时间:2017-06-07

百年和平 家国情怀

年轻时的骆玉笙

  天津北方网讯:我的奶奶骆玉笙,一生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母,1914年,她被卖到上海“大世界”附近的骆家时,刚刚6个月大,尚在襁褓中的她,自然也就姓了骆。养父骆彩武,以变戏法、演双簧、说相声为生。1919年,奶奶随养父到了汉口,9岁时,正式拜师学习京剧老生,取艺名“小彩舞”,1931年改学京韵大鼓。1934年,在南京“夫子庙”六朝居茶社,奶奶拜“三弦圣手”韩永禄为师,正式归入了京韵大鼓这一行。1936年,在师父的鼓励和帮助下,奶奶来到了北方曲艺的发祥地――天津。

  1936年夏,奶奶怀着既兴奋又不安的心情,走进了这座向往已久的城市。在中原游艺场(今百货大楼三楼)的一曲《击鼓骂曹》,得到了天津观众的认可,以后,在小梨园演出,一跃上了头牌,并得了个“金嗓歌王”的美称,“小彩舞”的名字迅速传遍了天津卫,骆玉笙红了!小梨园也火了,场场爆满,人们竞相争睹“金嗓歌王”的风采。她还在国乐公司灌制了《博望坡》《红梅阁》《丑末寅初》等唱片,在市面上公开发行。

骆玉笙旧居(今和平区马场道安乐9号)

  同年,奶奶在法租界老西开教堂后的明德堡2号定居,从此,她就成了天津人。在天津这个曲艺之乡,她不断探索追求,百折不挠,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大胆突破,不断超越自我,逐渐形成了京韵大鼓的“骆派”艺术,完成了代表曲目《剑阁闻铃》的创作。

  天津解放后,奶奶加入了“红枫曲艺社”(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前身),1953年、1956年,奶奶两次随赴朝慰问团到了朝鲜前线。她亲眼目睹了志愿军战士的勇敢与艰苦,回国后,她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和感受,演唱了《伟大战士邱少云》《英雄黄继光》《飞夺泸定桥》《过雪山》等,她的艺术生命从此获得了新生!在演唱上,她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自然形成了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雄浑豪迈、慷慨激昂的行腔,这与她解放前演唱的悲曲,在风格上有了明显变化,最典型的作品是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光荣的航行》。

  1978年到1997年,奶奶连任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10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她多年来的夙愿,党给予了她新的政治生命和艺术生命。1980年创作的《和氏璧》,是骆派艺术的巅峰之作,获得了当年天津市鲁迅艺术奖。1985年,奶奶担任了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

  “小彩舞高歌一曲动九州”,1985年,随着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在全国热播,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迅速在人群中传唱。就连奶奶自己也没想到,一个只有二三分钟的小段,在观众中竟有这么大的影响,而能够得到众多观众的爱护和支持,是一个演员最大的幸福和快乐,作为一个曲艺演员,她更是感到欣慰和自豪。可以说,从那时起,更多的人听说了骆玉笙这个名字,才开始知道京韵大鼓这一北方传统鼓曲艺术,当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鼓曲热潮,这曲《重整河山待后生》的产生,可算是为普及曲艺立了一大功!

  奶奶的脾气一直很耿直,甚至清高,无论是年轻时候,还是晚年,都是这样。年轻时上台从没笑过,面容冷若冰霜,黑衣素袍,不施脂粉,从不烫头,只梳一根大辫子。直到晚年上台,也只是淡妆和极素雅的短衫或旗袍。晚年时,奶奶对观众以赠送花篮的形式给演员小费的风气,有着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演员不是为艺术唱,只是为花篮而唱。为此,她还在一些大型会议上呼吁扭转这种现象。1999年年底,奶奶举办了从艺80周年演出后,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学育人、培养下一代身上,先后培养了16名入室弟子,还传艺给许多年轻的学生。

  在各种履历表的“籍贯”一栏中,奶奶每次都郑重地填上“天津”二字。因为奶奶的养父是天津人,当年奶奶走红在天津,所以在天津定居66年,她与天津城、天津人感情最深。从奶奶1936年来津,到2002年去世,一直没有离开和平区。1936年,在老西开教堂后明德堡2号的一小三合院,一住就是35年。1971年,迁至睦南道安乐9号余门,1984年,搬到南京路云峰楼,她的最后时光,是在岳阳道福泰温泉公寓中度过的。

2016年7月,骆玉笙的孙女骆巍巍在和平区马场道安乐9号前接受采访。

  1992年父亲去世后,照顾奶奶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我的肩上,当年奶奶所有的外地演出、开会,几乎都是我陪伴左右。奶奶去世后,我开始整理她的艺术资料,将奶奶的档案捐赠给了市档案馆,将资料捐赠给了市艺术研究所,因为奶奶不仅仅属于我们这个家庭,她也属于曲艺界,属于社会,属于人民,我愿意也有责任将这些奉献给热爱骆派艺术的观众。作为后人,我虽然没有继承奶奶的艺术,但却继承了她爱国敬业的精神和朴实真诚的性格,更应为骆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尽心出力。(骆巍巍口述 周利成整理)

  • 上一篇:相声泰斗马三立(图)
  • 下一篇:“万能”兰姨 社区老人的“主心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