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天津北方网讯:1983年9月11日,当甘甜的滦河水汩汩流入津城,滋润着这一方百姓,也改变了天津的发展轨迹。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4月9日至11日,由中央和天津媒体组成的采访团走进引滦入津工程输水沿线进行采访调研,感受引滦工程35年来的发展脉动。
上世纪70年代,天津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用水不足现象日益突出,缺水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至上世纪80年代初,天津已成为一座极度缺水的城市。造成天津缺水主要有三大原因:华北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上游水库供水量逐年减少,1971年后仅有密云水库向天津供水;河道汇流逐年减少以致枯竭,造成天津近郊几座水库无水可蓄,上世纪70年代之后,华北地区持续严重干旱;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需水量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要解决天津城市缺水问题,根本的出路就是寻找一个可靠的地表水源。于是,修建潘家口、大黑汀水库,“把丰富的滦河水拦蓄起来,解决天津和唐山的用水问题”提上日程。1981年9月4日,天津市委、市政府恳请中央批准引滦入津工程建设。1982年5月11日,举世瞩目的引滦入津工程全面开工。
“引水隧洞是引滦入津工程的咽喉,承担隧洞建设任务的天津驻军和原铁道兵部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81年10月接到命令,11月中旬就从四省两市的200多个施工和训练地挥师迁西景忠山下,14个月完成了10多公里的隧洞开挖和衬砌任务,比计划提前1年多。为早日凿通隧洞,施工队伍中21人牺牲。”天津市引滦工程隧洞管理处副处长方志国向记者介绍说。
在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距引滦隧洞不远处,有一尊十余米高的白色石碑,一名战士形象巍然而立,仰望前方。这是纪念为引滦入津工程牺牲的烈士,天津市政府在隧洞口附近山坡上专门修建的纪念碑。
1983年8月15日10时,潘家口和大黑汀水库同时提闸放水,引滦入津工程开始全线试通水。1983年9月5日8时,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和引滦枢纽闸依次提起,正式向天津供水。有外国人参观引滦隧洞后,惊叹地说:“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勇敢和力量。”
记者手记
35年前,一项举世瞩目的跨流域、远距离和超大型城市供水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将极度缺水的天津从危机边缘解救出来,由此迈入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轨道。
35年后,记者重走引滦路,从潘家口水库到大黑汀水库,从湿地生态保护到“津城大水缸”于桥水库的治理,一路被引滦线上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感动着,切身感受到当地百姓为保护水源付出的真情与汗水!
引滦入津工程不仅成为天津的“生命线”,还创造了“为民造福的伟大思想,顽强拼搏的革命斗志,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的高尚风格,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的引滦精神。35年来,引滦精神激励着天津人民加快建设更加美丽的城市。(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