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天津北方网讯:晶莹甜糯,清香爽口,一家煮饭,四邻飘香,这是小站稻给天津人留下的独特的味觉记忆。有一段时间,小站稻曾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随着近年来小站稻振兴计划的实施,小站稻正逐渐再现记忆中的稻香。
春耕时节,津南区八里台镇小站稻农田里,几台激光拖拉机正在作业,一块块泥土像是被勺翻挖上来一样。“小站稻不耐盐碱,含盐量哪怕超过千分之一点五,都会影响稻米生长,必须要在5月插秧期到来前做好科学合理的上下水沟渠和体系。”天津市优质小站稻开发公司总经理韩远清边介绍边卷起裤腿,下地开始工作。仅一人能过的田垄,左面是一米多深的水渠,右面是待耕的稻田,韩远清跟负责土地整理的工作人员排成一溜纵队沿着田垄小心翼翼地边走边商量沟渠走向。
小站稻兴起于一千多年前,兴盛于清朝盛军屯垦时期,南运河水和漳河水带来的有机肥注入到盐碱地中,以甜刷咸,化碱成腴,加上多达近200天的无霜期,形成了一季只丰收一次的优质稻米。韩远清是津南区八里台镇巨葛庄村人,他的童年记忆中,丰收时节,那一望无际的金涛稻浪,散发着铺天盖地的“稻香味”。1999年,小站稻成为全国第一个粮食作物地域性证明商标。然而,随着水资源的紧缺和污染加剧,小站稻品质每况愈下,我市近郊逐渐停止了水稻种植,小站稻开发公司也岌岌可危,韩远清说:“2000年左右水源紧张,近郊不种水稻,改成旱田,津南区最少的时候不足1000亩地。当时农业上收入很低,公司基本快要关停了。不过,我们的科研人员还在做工作,研发了很多新品种,比如‘金稻919’。”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铁腕治污,修复生态,进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水不仅变清了,就连野鸭、田螺都回到了稻田里。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南国家南繁基地考察时曾关切地询问天津小站稻的情况,同时鼓励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勇于创新,为全国人民从吃饱到吃好作出更大贡献。随后,我市正式启动小站稻振兴计划,津南区规划了7300亩高标准小站稻田,由天津市优质小站稻开发公司负责实施建设。不少稻农也选择了回归,种植大户李树增说:“小站稻一振兴,我女儿也辞职回来了,跟着我一起学种小站稻。”
这一次的小站稻振兴非比以往,不仅农机设备全智能化,而且头些年的科研成果也让新品种种进了农田。“我们是做中高端的一个定位,一般都收购优质品种,选用品种的时候,我们都是经过实验的,一是看外观,粒形是椭圆粒,二是蒸煮品质,我们得尝,看适口性好不好。我们自己育秧供给农户,农户种完以后我们再收购,价格会高于市场价5%到25%。”韩远清说。
收购不愁,但加工环节却成了难题。多年来,小站稻开发公司一直挤在一个临时租用的厂房里搞加工,面积小,设备安装也比较局促,只安装了加工环节中的后路设备,前路加工是委托其他厂代加工。一边是令人振奋的振兴计划,可这一边由于硬件设施的问题,大大限制了公司的积极性,韩远清说:“畏手畏脚,量大了,怕老厂生产不出来。”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津南区相关部门都参与进来,帮忙寻找、协调新的厂房,最后,小站稻开发公司收购了天津神农种业有限公司,并获得了神农种业的原有厂房。目前,厂房正在加紧进行内部装修,这里引进了全球领先的稻谷加工设备,从原粮烘干、清理到抛光、包装都是全自动封闭式作业,预计年底投入使用,可年产5万吨小站稻。韩远清说:“肯定会超过原来的产量,经营方式也在转变,一是准备混改,一是公司以前做稻谷加工和销售,现在从品种选育、育秧、立体种植、收储、加工到销售形成了全产业链,并且涉及农业体验和旅游。同时,我们还人工放养蟹苗,这也是农民增收的渠道,今年年底就能实现一二三产融合。”
随着高品质小站稻逐渐振兴,一年多来,小站稻进入了300多家北京连锁超市、380多家中石化易捷店,以及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2018年销量突破3000吨、销售额1600万元。津南区农委副主任刘永华说:“5月初我们要完成7300亩高标准小站稻田建设;打造以田园综合体为亮点、徽派民居为特色、全域旅游为目的地的小站稻耕文化特色小镇;与中粮、中石化等大型国有企业合作,开拓市场,走向全国。通过3―5年努力,将我们区打造成为全市小站稻高品质种植展示区,让老品牌焕发新活力,留住小站稻的‘根’,稻耕文化里的‘乡愁’。”(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