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天津新闻

七里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宁河区推动湿地生态保护再上新台阶

时间:2019-05-18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天津北方网讯:五月的七里海,草木葱茏,百鸟争鸣,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银鱼紫蟹芦苇草,候鸟迁徙的休息站,京津绿肺,天然氧吧,这是七里海留给人们的印象。七里海湿地声名鹊起,更多是因为这里曾被打造成湿地公园供人游玩。这片古湖湿地,是全世界著名的具有古海岸性质的湿地之一,是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天津市“南北生态”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长久以来,受历史遗留、生产生活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七里海湿地功能退化了;旅游开发和水产养殖曾使这片“京津绿肺”黯然失色。

拯救七里海已是迫在眉睫。

近年来,宁河区将保护生态环境、修复七里海湿地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这是宁河区最重要的工作,没有之一。宁河人用一项项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兴家坨村位于七里海湿地保护区内,村民5400多人,是宁河区口镇的人口大村。原村支部书记马树发告诉记者:“过去我们村在兴坨水库搞大户养殖,核心区内4000多亩的水面成为全村鱼类养殖的基地。湿地核心区的土地长期实行大承包,农户承包水面进行水产养殖,环保意识比较淡薄,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像兴家坨村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到了2012年,随着七里海大道拓宽改造工程完工,七里海湿地公园对外营业,每天数以万计的游客纷至沓来,人比鸟多的场景,如今看来有些讽刺。

一边是渔民圈地养鱼养蟹,饵料投放加速着七里海水质恶化;一边是大批游客涌入,鸟类难觅安静栖息之地;加上自然原因,湿地水源匮乏严重,“湿地不湿”的状况日益加剧,长此下去,七里海变成“罗布泊”也非危言耸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用湿地退化、野生动植物减少换来一时经济效益提升,在算过这笔得与失的“生态账”后,天津市委、市政府决定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下大力度进行七里海湿地修复。引水调蓄、苇海修复、鸟类保护、生态移民等一系列工程,就是要最大限度消除人类曾经留下的痕迹,还湿地原生态。

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陈力介绍说,过去兴家坨村的鱼塘全部拆除了,堤捻拆除、地形修复工程已经完工,为鸟类营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对淤积严重的苇田沟渠进行清淤疏浚,部分地块进行了芦苇补种,核心区内生态补水已基本到位;为了最大限度避免人为干扰,34条通往湿地核心区的道路全部阻断,全长49公里的封闭式环海防护栏已经建成,成立了巡护队24小时巡查值守。

如今,七里海核心区已真正成为无人为干扰的一片净土,天然湿地的原生态面貌开始显现,古朴自然之美又回来了。

24小时不间断巡查值守,巡护队员总是悄无声息地来,悄无声息地去,保护鸟类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对它们的干扰。每一次巡护都是在发现问题,查找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记者跟随巡护队展开了例行巡护。

巡护队副支队长韩克武告诉记者,他切身感受到修复工作开展后,七里海的生态环境大为改观:“这里安静了,除了鸟鸣啾啾,基本上听不到其他声响,水质也在逐步改善,最重要的是鸟多了,不仅数量多了,种类也多了。”监测数据表明:鸟儿从每年的二三十万只到现在的五十余万只,从182种到235种,而且震旦鸦雀、文须雀等全球性濒危鸟类重返七里海。

记者了解到,依照《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7—2025)》中所列,宁河区对七里海的生态修复还在进行中。44.8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已经初现成效,42.27平方公里的缓冲区也在加紧运作,着眼于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干扰湿地生态,宁河区计划逐步将七里海湿地保护区缓冲区内的5个村落、2.5万村民实施生态移民,预计2020年年底前将完成整体搬迁,并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实施缓冲区内土地坑塘的生态修复,扩展湿地范围。

草更绿,水更清,鸟更多,环境更美好。宁河区正在积极把“生态欠账”补齐,力争将七里海这张名片打造成天津市乃至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亮点。(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

  • 上一篇:全国首个高校人工智能新闻主播天大智造
  • 下一篇:南开大学获捐339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