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天津新闻

护士节前夕 坚守在特殊病房的白衣天使

时间:2019-05-18
王月梅精心照料老年病房的患者。
阳光正好,王月梅带领患者做运动。

天津北方网讯:此刻,记者正置身于天津市公安局安康医院的精神科病房,长长的走廊里,夕阳透过西侧的窗子照进来,显得那样的宁静。

站在走廊,面对患者,记者的确感受到了紧张,一旁的护士长王月梅却很坦然,她轻声细语地同患者交流着。从事护理工作30年,她早已习惯了这里的一切。

王月梅告诉记者:“拿患者当患者,认清精神疾病,理解患者的心情,一切问题都容易理解了。”短短几句话,是她30年来,认真照料患者总结出的经验。这份经验虽然朴素,却是经历了时间的沉淀。现在让她回想起30年前,第一天从事护理工作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内心深处记忆

清秀的面庞,坚毅的眼神,这是王月梅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我毕业就来到精神科一线工作了。接到《报到证》时,我很好奇,的确也对这份工作充满了幻想和期待。尽管我早有准备,但第一次踏入病房,看到患者淡漠的表情时,仍有些不知所措。”

王月梅告诉记者:“当时心里琢磨着,我笑脸相迎,换来的怎么是这样的淡漠?”后来老护士告诉她,这是正常的,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情感淡漠,需要多多关心他们,熟悉了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和他们多交流,就会有所改变。

王月梅渐渐地发现,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淡漠往往源于陌生,当你真心实意地去和他们交心,陌生就会变成熟悉,距离就会拉近,不理解自然就消失了。

话虽如此简单,但这个过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实现,可能需要很多年去一点一滴地“磨”,这样的感情才更有说服力。身为护士长的她,每每提及工作,心里总是充满了热忱。

在王月梅照顾的患者中,有这样一位让她一直印象深刻。一名女患者发病时的表现是不断洗手,一块香皂用不了两天就用完了,而且还特别偏爱白色香皂。一天,女患者的香皂用完了,闯进护士站,对王月梅说:“你有白色香皂吗?我要洗手。”王月梅二话没说,直接把自己的白色香皂拿给了她。患者点点头,再没有其他表示,转身返回病房。

再平常不过的一件小事,若干年后却感动了王月梅。患者病愈出院没几天,就又回到了医院,这一次她抱着一纸箱香皂,“护士长,送您的,您得经常洗手……”看着这些香皂,王月梅马上就回想起了当年的场景,她很难想象自己当时的一个小举动,给患者带来了大触动,交谈着眼眶也湿润了。谁承想多年前这么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却沉淀在这位患者的内心深处,也成为她出院后惦记的事。这份礼物,王月梅并没有收下,但在她看来,却收获了护士生涯里幸福的成就感。

“你仔细想想,这些患者的冲动行为都是病情所致,而非他们的本意。他们很单纯很可爱,纯粹地依赖着你。”话到此处,这位护士长眼圈红了。

领悟救死扶伤

精神科病房与普通病房相比,患者疾病不同,医护人员所面对的状况也大不相同,这中间的确需要一些魄力和担当。

王月梅说:“精神病人在发病期间很容易出现意外。为了安全,我们护士要时刻关注他们,防止自伤行为的发生。”

曾经有一位患者病情突然发作,为了防止他咬到自己的舌头,紧要关头,王月梅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手伸了过去,垫在患者的牙齿间,避免患者自伤。在医生的紧急处置下,患者的病情很快稳定了,他渐渐地放松了咬合,王月梅再三确认后,才把手从对方的牙齿间拿出来,而手上已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牙印。“没什么,一会儿就好了。”护士长这样安慰着患者也安慰着自己,简单的话语流露着真情。

护士职业的崇高使命便是救死扶伤,紧要关头伸出自己的手,避免患者受到伤害,这个举动可以理解成职业使然,但更能从中看到一位精神科护士对救死扶伤精神的领悟。

与记者说话间,一位小护士哽咽着走进护士站,她刚刚受到一位患者言语的伤害。王月梅拍拍女孩的肩膀,安慰道:“委屈就哭出来,哭出来就舒服了。”那双温暖的手像极了妈妈的手,一直安抚着小护士,王月梅仿佛看到了30年前刚刚工作时的自己。待小护士逐渐平复了心情,王月梅又耐心地劝慰道:“别灰心,在这里,我们必须要认清、而且正视这样的疾病,给予患者足够的包容。再有啥委屈,你就和我说。”小护士抹抹眼泪,点点头。

就在此时,主治医生笑呵呵地走进来说:“护士长,6床患者刚跟我夸您来着,说您特别漂亮。”小护士破涕为笑,房间里迎来了短暂的笑声,护士长站起身笑着说:“你看!我没说错吧,咱的患者多可爱啊!来!重新回到岗位吧!”

看着护士们忙碌的身影,再观察一位位患者,记者陷入思考:平常人遇到了困境,可以想出解决方法,但是这些精神类疾病患者需要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需要人们给予他们心灵更多的慰藉。

给患者家人般温暖

王月梅主管的病房是老年病房,患者已经进入暮年。站在王月梅旁边的同事说:“王护士长总是希望通过我们这个护士团队,给患者关爱和疏导,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温暖。”

有一位78岁的患者,一直住在医院里,王月梅想尽一切办法,终于联系到了他失散多年的女儿。而此时他女儿已生病卧床多年,无法下地活动,没有能力来医院探望自己的父亲,难道这对父女无法再相见吗?

借助网络,王月梅将老人在医院里的日常生活拍摄成短视频,发给老人的家人看。患者家属在回复的语音里说:“王护士长,谢谢您,我看我爸最近好像胖些了。”从语音中能够听出家属微笑着、哽咽着,感激与感动交织在一起。

最近,王月梅又通过视频通话,定期安排父女在互联网上“见面”。虽然老人已经失语,无法表达什么,但王月梅惊讶地发现:老人许久未曾出现的笑容又浮现在脸上。

30年前,第一天上班时,王月梅遇到了患者淡漠的表情;30年后的今天,久违的笑容再次出现在了患者的脸颊上。

王月梅在精神科一干就是30年,面对患者,她无怨无悔,并用更加耐心、体贴的付出,一片真心地关爱着每一个病人。王月梅觉得这些年的付出是值得的。

记者查询到国家卫健委2015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数字显示,我国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近430万人,其中男女比例为1.07: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83.6%,而患者贫困率高达55.3%,与之相对应的是医患比例却为1:800。这样的数字对比,让我们看到了精神科医护人员所面临的工作压力。用心走近患者,用心关爱患者的心灵,才能带给患者温暖的希望。

——记者手记——

第一次走进精神科病房,记者认真端详着每一位患者,试图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些什么,但又不敢看得太仔细,紧张或许是每一位初次拜访者真实的心理状态。

看到王月梅和同事们每天都在和精神病患者打交道,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用心做好护理工作,让受疾病折磨的心灵重获温暖。记者和来访者的紧张感逐渐消除。

很多时候,人们总希望医护人员要“以患者当亲人”;而在记者看来,能够“以患者当患者”才是客观、真实的表达。

精神类疾病的患者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理解,而照顾他们的医护人员也更需要全社会给予的尊重与点赞。(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

  • 上一篇:中冶・和悦汇夜经济示范街区 大美河西闪耀天津夜空
  • 下一篇:新时代破题老城区 “小洋楼”来了新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