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阵阵暖风,吹拂着夏日的津郊。深入开展的农村环境清脏治理工程,让津郊农村面貌发生着喜人的变化。日前,记者在走访我市一些村庄时欣喜地看到,改善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津沽大地的步伐正在加快。
宁河杨泗村:拆的是猪舍变的是观念
驱车离开宝芦公路,沿着西关引河边的林荫道前行一段,远远望见一片灰瓦白墙,这里就是宁河镇杨泗村。一个时期以来,村里忙的,主要是环境。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冯丹,不久前才组织村民从宝坻小辛码头村“取经”归来。“我们两个村离得不远,都临河,自然条件相似。看看人家怎么提升环境,怎么发展旅游。”
这些年杨泗村没少下功夫。村里黑臭沟塘全填了,铺了下水管道,建了污水处理厂。按照规划,先整修了村里主路两侧的房屋。散乱搭建的柴火垛没了,栽了不少果树,村口还修了荷花池。走进村庄,传统民居,整洁漂亮。
“没有好的环境,谁来村里做客?经济怎么发展?”小辛码头“取经”之旅,让不少村民开了眼界,更新了观念。有人当场就动了心思,回来也要搞农家乐。
这下,村里拆猪舍的工作更好推动了。
“养猪污染大,气味大,严重影响生活环境。原来村里38户人家搭了60多所猪舍,今年拆了20多户的猪舍共计2000多平方米,余下的必须尽快拆完。”50多岁的村委会副主任张克强,牵头啃这块“硬骨头”。“很多猪舍都是前些年乱搭乱建的。2017年就没人养猪了,但真拆起来一些村民舍不得,做了不少思想工作。现在参观了别的村,大伙儿想法有改变,后续工作也好推动了。”
“乡村振兴,村民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要变,要现代化。”在村庄规划图前,村改善人居环境项目牵头人张克维介绍,完成拆违后,植树绿化也会跟上。“杨泗村更美丽、更宜居,将来发展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
津南前进村: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自然融合
荷花池、木栈道、水车、葡萄长廊、水稻田……是公园也是田园。在津南区北闸口镇前进村,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就这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前进村900来口人,耕地才800多亩,人多地少,只能往精细里下功夫。荷花池里养着鱼,田里是优质小站稻,稻蟹共生。土地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今年开春,前进村田边的灌溉渠进行了清淤,修了护坡,以便改善水质,便利灌溉。“工程完工了,大家种稻的积极性也上来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国娟介绍,村里的小站稻注册了“四丈河”商标,最高能卖到24元一公斤。
“前些年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村里高标准推进,彻底改变了全村面貌。”张国娟说,前进村2014年完成了户厕改造,铺了下水管道,建了公共厕所和污水处理终端。“经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后的粪污成为天然有机肥料,用来发展生态农业。”现在日常有5名扫保队员,分段负责村里的卫生清洁工作。
去年,村民叶春宏在临近荷花池的主路上新开了一家“杰懿农家院”。“现在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多,干这个比上班强。”叶春宏一边在厨房里忙碌,一边跟记者搭着话。小小的院子,种着花花草草。前院几间屋是厨房、餐厅和卫生间,收拾得干净整洁。“再过些日子,等荷花开了,更有的忙了。”
“我们处在绿色生态屏障的一级管控区内,未来如何发展,正在制定一个全面的规划。”张国娟介绍,初步设想是以生态环境提升为基础,坚持绿色发展,引入智能制造、康养、旅游等项目,打造一个让村民和游客亲近自然、身心舒展、乐在其中的美丽乡村。
静海惠丰西村:屋里屋外都干净
惠丰西村位于静海蔡公庄镇西南部。联排的平房院落,紧凑地布局在横平竖直的几条道路两侧。路上装了路灯,两侧栽种了成排的国槐、果树,让这个干净的村庄更增添几分秀美与宁静。
记者到访时,村里刚刚利用住建部改善人居环境示范村项目的拨款,给村民正房更换了断桥铝门窗,有需要的人家还统一翻新了入户门。村庄南侧的健身广场新建了亭子、游廊、花坛,进行了绿化,即将“升格”为一座花园。
“我们村规划得早,建设也早。”林利芬是惠丰西村村委会委员,早年在外面企业干管理,后来被村里老支书“劝”回来服务村民。林利芬介绍,惠丰西村的规划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此后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断提升、完善,这才有了今天的面貌。“你看我们村方方正正,各家各户的宅基地规规矩矩,不能随意私搭乱盖。”
“提高生活水平,首先你得屋里屋外都干净。”惠丰西村家家门外有垃圾桶,道路固定有人清扫,污水管网入户,饮用水统一供应,采暖做饭用的也是天然气。林利芬指着村民屋外挂的“示范户”牌介绍,惠丰西村是天津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科技示范村,同时在进行单户模式、5联户模式、20联户模式、50联户模式的运行试验,村里有个监控中心管理控制,确保排放达标。
“还记得以前惠丰西村的样子吗?”面对记者提问,一位村民连连摆手:“变化太大了。有句顺口溜,以前是‘下雨两脚踩泥,刮风垃圾满地,夜晚摸黑出行,夏天路旁无荫’。现在,我们跟城里一样了。”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元芬介绍,接下来,惠丰西村将进一步改善村民生活,发展特色农业,推进产业振兴,把村子建设得更加美好。“继续一茬接着一茬干!”(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