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著名译制导演曹雷忆父亲曹聚仁:一个古文底子深厚的“土老儿”

时间:2017-04-10

  中新上海网3月6日电 (王笈)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译制导演曹雷5日携父亲曹聚仁所著《上海春秋》亮相上图讲座,与沪上读者分享父亲与曹家姐弟们之间的读书故事。

  中国著名现代作家、学者、记者曹聚仁一生著述逾4000万言,生前出版成书约70多种,曾任上海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上海春秋》则整理了上世纪60年代曹聚仁为香港《循环日报》写的一个专栏,分开埠、四郊、洋场杂话等多个部分,为后人研究上海留下了珍贵史料。

  据曹雷回忆,父亲当年离开内地去香港时,自己才10岁,大弟弟曹景仲5岁,小弟弟曹景行3岁,“他在香港的情况我们并不了解,主要是通信。他第一次从香港回来的时候,景行9岁,妈妈带景行到北京去见他,那是景行印象里第一次和父亲的正式接触。”但父亲的为人为文却深深影响着曹家姐弟们。

  古文底子深厚的“土老儿”

  父亲曹聚仁是个怎样的人?曹雷当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父亲是个从农村出来的“土老儿”,“他自己叫的‘土老儿’,整天穿着阴丹士林布的长衫,特土。有一次到国际饭店参加文人的一个会,国际饭店看门儿的不许他上电梯,叫他到后边儿搭工作电梯上去。”

  但她补充,父亲这个“土老儿”有着深厚的古文底子,父亲的老师“前四金刚,后四金刚”都是鼎鼎大名,“父亲比较聪明,念书也念得好,中学时爷爷就把他送到浙江师范,当时的老师有朱自清、刘大白、夏尊、陈望道、俞平伯……其中,有个国文老师叫单不庵,在古文上非常厉害。”上世纪20年代,曹聚仁便是受这位单不庵老师的邀请,赴浙江图书馆整理了一年《四库全书》,也因此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底子。

  据曹雷回忆,抗战后在上海时,父亲曹聚仁每个星期都会去一次浙江图书馆“解题”,“当时的图书馆读者来,有什么疑问都可以留一张条子扔在一个信箱里,有的提出的是哪本书里的问题,有的是找典故从哪儿来的。我父亲一个礼拜到杭州去一次,打开信箱给他们解题,说明他那个时候确实给自己积累了各方面的知识。”

  曹家姐弟们的“宝库”

  令曹雷印象深刻的是,父亲曹聚仁与书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家里的所有“宝贝”都是书,即便父亲在做战地记者时,也有“一筐到哪儿都背着的书”,“金银首饰都没有,但书是‘宝贝’,到哪儿他都不肯扔掉。”

  1945年后回到上海,曹聚仁耗时1年多将自己采访的资料整理成40万字的《中国抗战画史》,用这笔稿费在上海家中的天井里盖了一个书房。“书房里全书是,成了我们从小最爱呆的地方。”曹雷说。

  在曹家姐弟中,小弟弟曹景行受父亲的直接影响最少,但父亲留下的这个书房成了他的“宝库”,幼时就爱“钻”在书房里,把书架上的书一本本拖出来看。

  “(曹景行)从小就养成了‘埋’在书堆里看书(的习惯),有些不是他看的书他也慢慢看懂了。”曹雷说,“后来我们家1959年搬到了南京路上,旁边不远就是上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这下我弟弟是‘老鼠掉到米缸里’了,没玩没了往哪儿跑;后来他上山下乡到了黄山茶林场,也老跑那儿的图书馆,带回来的读书笔记能在桌上摞一叠;后来他到了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有资料室,他又像掉米缸里似的,把世界各国的报纸拿来看。”

  如今的曹景行有着“新闻雷达”之称,是凤凰卫视言论部总监、新闻评论员。他主持的《时事开讲》节目虽在深夜播出,却形成了一批高层次政要、企业管理人员等固定的收视群体。

  “我哭人也哭,我笑人也笑”

  相较于小弟弟曹景行,曹雷与父亲的接触更多。在曹雷10岁以前,父亲还会为她制定读书计划,用家乡话吟诗给她听。“有时我看一些外国小说看不懂,父亲就跟我说,‘看不懂,硬着头皮看下去就看懂了’。”曹雷说,“父亲当时会把一个作者的书集中地买全了给我看,我就对那个时代这个作者的背景、这些人物的音容笑貌有一个非常立体的印象。这些对我后来的工作太有帮助了。”

  “《战争与和平》(起初)我看了3遍,实在看不下去,不懂背景,后来我就硬着头皮,看‘和平’不看‘战争’,一到打仗我就‘跳’过去。后来中学开始学世界史了,知道了战争的背景,再连‘战争’带‘和平’一块儿看下来。没想到后来当译制片导演的时候,这部片子就落在我的手里。”曹雷说。

  为了尽可能“尊重原著”地“翻本子”,曹雷将不同翻译版本的《战争与和平》作为参考,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数着口型编台词,“如果不看小说、没有过去的底子,我没法来做这个工作。现在回想起来,后来凡是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有好多都交给我做译制导演。”

  除了对曹雷的译制导演工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亲曹聚仁还在曹雷幼年时埋下了一颗当演员的“种子”。“小时候演讲比赛,我父亲给我写的演讲稿,叫‘我要当一个演员’,‘我要我哭人也哭,我笑人也笑’。”曹雷说,“我父亲不要我做明星,他要我做一个真正的好演员。”(完)

  • 上一篇: 万代南梦宫上海文化中心正式亮相
  • 下一篇:旧书业“换一种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