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期两天的首届浦东新区公共文化产品服务采购大会(简称文采会)将在上海浦东展览馆举行。本届文采会以“文化惠民的博览会永不落幕的大观园”为主题,第一次将文化产品的供需双方聚拢在一起,实现供需无缝对接,届时近300家文化服务提供方,数千名需求方代表将共襄盛会,打造一个新型的文化服务平台。
化解“剪刀差”,让供需双方面对面
一直以来,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文化惠民的“剪刀差”却不时出现:政府送的文化,未必是市民想要看的。为了让街镇村居的居民享受到心仪的文化资源,也让文化公司、专业院团找到合适的受众市场,浦东首个文采会由此应运而生。
从形式上看,浦东文采会就像一个文化版的上交会,两天展期内,主办方将搭建一个开放平台,邀请公共文化产品的供需双方面对面,展开洽谈。展会力求在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方面做到“私人定制”,满足浦东各类人群的文化需求。在供给方面则采纳“淘宝模式”,逐步做到信息透明、选择多样、交易便捷。
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宏舟说,浦东举办文采会的目的,就在于去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让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精准对接。文采会的采购范围涵盖文艺演出、展览展示、培训讲座、文化活动策划、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等12大类的上百个子项目。在参会范围上,供应方包括浦东新区及外省市各类文化院团、艺术院校、新区及兄弟区文创企业、新区宣传文化系统各直属事业单位及各类民非组织和文化团队等。需求方则涵盖新区各委办局、街镇、开发区、事业单位、民非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
打通线上线下,新老面孔近悦远来
浦东文采会将采用线上、线下双线并行的服务模式,参会单位均通过“文化浦东云”APP 报名,线上展示各自的风采。报名渠道一经开通,立即引来了知名国企、民营企业等供应方的极大关注。报名已于日前截止,供需双方的热情大大超出主办方预料:仅供应方就有314家单位报名,其中266家通过审核的单位将在现场搭台,另有30多家单位将作线上展示。
记者了解到,在参展单位中,既有浦东文化“老朋友”,也有浦东文化的“新面孔”。上海阿法迪智能标签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曾开发了2010上海世博会园区内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也是浦东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提供商。此次参展,该公司将现场展示推介微型图书馆等自助借还设备。公司相关负责人孙楠说,“我们将在文采会上展示图书馆行业前景,与浦东各界共建‘城市书房’。”
文采会搭台,供应方“唱戏”,他们纷纷带来各自的“拳头产品”。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手工DIY促进中心将在文采会上着力推广创意手工文化。“如今,上海等中心城市开出了越来越多的手工DIY店铺,但是专业手工老师的数量与质量却存在极大缺口,制约了创意手工的进一步发展。”相关负责人杨可策表示,“无论是政府部门、学校、街道,还是商业机构,只要有开设手工DIY课程、培训手工老师的需求,我们都可以合作。”
设公众观察员,欢迎市民倾诉需求
供应方单位报名数字大大超出预期,需求方单位报名同样积极。
“新区宣传部搭建了文采会平台,不仅是一种‘解渴’之举,也满足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的需要。”浦东新区妇联副主席陆天一介绍,常年来,妇联在举办文化活动、创作宣传节目时,会委托一些文化公司开展合作。然而,由于对文化市场欠缺了解,合作公司往往拿出来的,都是他们熟悉的、长期合作的节目。“文采会提供了更广的选择余地,更透明的报价,还能现场比对性价比,对于我们需方来说,更容易选出受百姓欢迎的文化服务。”
文采会报名统计表上,记者发现,浦东的36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不约而同全部报名成为需方。唐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相关负责人马小燕说,过去上级部门下发文化配送菜单,文化活动中心按单“点菜”,这在操作中不可避免存在局限性,“比较熟悉、以往反响比较好的活动内容会被反复点单,面对不那么熟悉的活动,则往往因无法预计反响而放弃。”她认为,依托文采会这一平台,“相信以后我们点出的文化菜单,将更有新意,对市民也更有吸引力。”
首届浦东文采会还将向普通市民敞开大门。主办方透露,除了供需双方,浦东文采会还将设置公众观察员这一特别角色。公众观察员可入场观摩文采会上的展览展示、文艺演出,免费使用展商提供的文化产品,了解文化产品的投放情况与节目质量,并与供应方的团队及负责人面对面沟通,表达各自群体的文化需求,提升文化采购的有效性。市民可通过关注“浦东文化云”APP,在线填写报名表,现场就可入会参展。而VIP公众观察员将成为浦东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文采会落幕后,依然将受邀参与到各类文化活动中来。
浦东新区文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届浦东文采会将努力打造为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的“浦东样本”,力求在机制探索、政策引领等方面形成更多长效影响。未来,浦东计划每年举办一届文采会,做大做强其影响力,努力建立健全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实现城市和乡村公共文化全方位的互联互通,为浦东人提供更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解放日报 记者王志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