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开学第一天,沪上137万中小学生回归学堂。长宁区一些学校的校长走进班级,和孩子们共进新学期第一顿午餐。在上海,不少中小学尝试探索午餐里的“教育元素”。
“品鉴师”将午餐变成食育课
开学首日,在长宁区天一小学,学校全体行政和食堂经理与孩子们共进午餐。糖醋排条、虾仁炒蛋、西兰花杏鲍菇肉片、蒸饺、罗宋汤……早在开学前,新学期第一周的午餐菜谱已公示在校园网上,每餐10元。除公布菜谱外,蛋白质、脂肪等含量也标注清楚。
清晨4时,承包学校1200多名学生午餐的餐饮公司工作人员开始拣菜、洗菜; 早上8时,校长、开学首日值班的“首席品鉴师”和食堂经理一起对午餐食材进行检查。“西兰花挺新鲜的,糖醋排条注意少油……”“首席品鉴师”对午餐食材的新鲜程度及菜色荤素、营养配比提出要求。
11时45分,学校下课;11时50分,“两荤一素”营养午餐送进一(5)班教室。孩子们洗完手,把自带的毛巾垫铺在课桌上,勺子、筷子、汤碗摆放整齐,做好餐前准备。当日的值日小干事将午餐分送到每位学生桌上。校长、“首席品鉴师”和孩子们一同在教室里共进午餐。
校园广播里播放着优雅的背景音乐,介绍当日的午餐营养知识。“喝汤尽量不要发出声音,杏鲍菇是一种菌菇,很有营养价值……”“首席品鉴师”跟孩子们分享当日菜色营养价值和用餐礼仪,并对午餐的色、香、味、营养进行鉴定。“主食里,保证蒸红薯、小米饭、蒸玉米棒等粗粮;操作上,少油、少鲜辣粉等。”品鉴师、教导主任姚佩蕾提出要求。有滋有味的30分钟午餐后,孩子们动手收拾餐具,清理课桌,值日小干事负责打扫教室卫生,其他孩子到操场上随着音乐节拍,进行午间活动。
天一小学全校1200多名学生在校用午餐,虽然地方小,但校长吕华琼说,因地制宜开设食育课程,有助于学生从小养成健康饮食的意识,又有助于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培养,加之合理的运动计划,三管齐下,从根本上逐步解决“小胖墩”的困扰。
校方还根据上学期家长对午餐满意度情况,选出全校二分之一的班级,作为新学期首批试点。新学期里,包括校长在内的行政人员要和学生一起共进午餐。
今后,“首席品鉴师”还将拓展至家委会、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针对不同节日,午餐还会增加姜饼、汤圆、月饼等,让孩子感受不同的中国餐饮文化。
“食育课程”里蕴含孝心教育
在长宁区复旦小学,800多名孩子在教室里用午餐。午餐前,老师提醒学生饭前先洗手,拿饭盛汤要排队,饭后将餐具放回指定回收点。
“和孩子们一起用午餐,瞬间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我很喜欢和孩子们一起吃饭,一来可以了解学生午餐情况,二来可以和孩子们沟通,还可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生活习惯和吃饭礼仪。”复旦小学校长董海佳说。食堂每周将食谱公示在学校网站,一方面鼓励家长监督,另一方面让家长知晓孩子中午在学校吃了什么,能合理安排晚餐的食谱,做到营养均衡。
开学第一天,浦东模范中学全体学生上交寒假作业――做给爸爸妈妈吃的一道菜。初二的小张同学展示了自己的厨艺――凉拌黄瓜、红烧牛肉、蔬菜色拉和青菜西红柿蛋汤。爸爸在朋友圈里写道:“儿子的寒假作业――三菜一汤。学校每年的寒暑假孝心活动非常有意义。”该校的食育课程还延伸到课外,学校有一项“孝心教育”,要求每个学生从六年级开始每年学做一道菜。
“到初三毕业时,每个孩子都能烧出三菜一汤给父母尝尝。”校长魏澜说,“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可以从中了解到父母在艰辛工作之余,为自己张罗一日三餐的辛苦。”学校食堂也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参观食堂,跟着厨师学做菜,从食材采购、清洗到烹饪,学生们学得不亦乐乎。
杨浦小学在建校之初,特意留了一个可以容纳440名学生的餐厅,和教学楼以风雨长廊相连。每天45分钟的午餐时间,是孩子们最快乐和放松的时候。
“学校的午餐在校园里烹饪,孩子们在食堂吃饭,能保证饭菜新鲜和温度,最大程度保留营养。”校长李忠说,学生人数一再增长,但还是坚持把午餐尽可能安排在食堂里。老师们也会和学生一起在食堂用餐,聊聊天、谈谈心。李忠说:“午餐是孩子们用来休息、交流的时间,希望食堂能成为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沟通的一片天地。”(解放日报 记者许沁 龚洁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