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每年2月13日定为“世界广播日”。继伦敦、巴黎、日内瓦之后,世界广播日主题活动今年“移师”上海,这也是世界广播日主题活动首次来到亚洲地区举行。昨天,来自亚太广播联盟、欧洲广播联盟等国际组织和全球多个国家与地区广播机构的数百位嘉宾、代表齐聚上海,2017世界广播日高峰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以此拉开了今年世界广播日的序幕,无线电领域的专用域名“.radio”在论坛现场正式启用。
每人收听广播:
仅次于电视直播
今年的世界广播日以“人人皆广播”为主题。当下,全球广播媒体面临着网络环境下传媒领域的深刻变革,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围绕“广播与互联网的媒体融合之道”“广播听众互动参与的创新”以及“广播与多元文化传播”等议题的基础上,如何加快创新发展、实现融合转型,成为与会中外嘉宾关注的议题,呈现了一场“干货”满满的思维盛宴。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媒体被唱衰,其中也包括广播。广播要消亡?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局副主任马里奥・曼尼威克斯表示:“福克斯新闻在2011年也有过这样的标题,但幸运的是,广播不但没有消亡,实际上我们还看到了广播正不断发展。”他以2016年大英图书馆报告《广播的变革》为例,“每人每天收听的广播时间接近2小时,仅次于直播的电视,是第二流行的媒介。广播的听众非常稳定,广播听众并没有受到数字变革带来的巨大冲击。”
论坛上,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王建军援引数据,“上海广播目前拥有13套频率,占上海广播市场86.3%的份额,有1518.6万人在2016年收听过上海广播的频率,他们每人每天收听上海广播的时间是71.1分钟。这些数据表明,广播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节目内容如果足够吸引人,自然会得到关注。”
广播与互联网:
融合如弦上之箭
当然,广播受互联网的影响依然巨大。越来越多的广播电台选择了互联网来传输内容,而非传统无线电波。这也意味着,广播和互联网的融合成为弦上之箭。
目前,上海广播电视台制定了多项“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战略举措。总体战略布局已经十分清晰――以阿基米德 FM 和@radio广播全媒体制播平台作为整体转型的两个重要支柱,以内部融合转型专项资金“阿尔法基金”为机制和体制保证,以打造“优质短音频”为重要抓手,向着“全面加快整体互联网转型,成为新兴主流媒体”的战略目标迈进。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赵卫东也分享了北京电台全媒体“中央厨房”生态系统:“它包括全媒体内容汇聚、全媒体内容生产、全媒体播出互动、广告经营、数据分析等配套生态系统,将重构业务生产流程,实现‘音频播出网与办公网的安全互通’‘移动场景采编’‘一个平台统一生产、多个渠道同步分发’等三项目标,全面提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产效率和传播力。”
广播作为媒体:
完善供给侧改革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教授认为,广播的第二个春天将到来,“声音将会是互联网下一个最大的入口,因为文字入口、图片入口已经被开发到了极致,视频入口也已开发了两年多,声音一直没被足够开发,未来的广播就要在声音的基础上连接一切。”
在看到未来优势的同时,胡正荣也强调应看到现状问题,“广播媒体现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不到位,需要增加类型化产能、提高专业化水平、扩大垂直化供给、强化场景化服务。”在他看来,“广播全媒体”最后就是智能化,“让用户的需求跟我们能够提供的音频供给做到高度智能匹配,这是在互联网提得最多的一个概念。”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等出席论坛。(解放日报 记者李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