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上海网4月7日电 近年来,上海地区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展迅速,农村金融服务网络覆盖范围逐步扩大。自2009年上海首家村镇银行崇明长江村镇银行开业以来,截至目前,已有13家村镇银行先后开业,村镇银行这类新型金融机构已在申城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逾八年,为上海地区的“三农”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动力。
据上海银监局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末,上海市13家村镇银行共设立支行15家,员工人数合计600人;各项贷款余额合计118.32亿元,较年初增长24.89亿元,增幅26.64%;各项存款余额合计200.76亿元,较年初增长51.32亿元,增幅34.34%。同时,上海辖区内的村镇银行也实现了不良“双降”,不良贷款余额合计1.36亿元,比年初减少了0.45亿元;不良贷款率1.15%,比年初下降0.78个百分点。
上海市村镇银行“支农、支小、支实体”的金融服务成效显著,截至2016年12月末,全市村镇银行累计发放农户贷款金额40.19亿元、农户户数2676户、贷款笔数3915笔;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金额577.68亿元、户数6507户、贷款笔数1.74万笔;2013-2016年共纳税4.1亿元,为地方税收及地方经济做出直接贡献。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有益补充,金融大都市也离不开广大“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的贡献。所以,以“支农支小”为宗旨的村镇银行在自身专长的领域独辟“蹊”径,通过优质的服务、独特的创新在上海这片浪潮更迭的土地上焕发蓬勃生机,并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对于传统银行,村镇银行拥有明晰、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更兼有一级法人的治理结构,这种扁平化的结构,便于村镇银行根据当地农业、农村实际创新金融产品,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经营。村镇银行在业务上易于立足本土,做小做细,在机制上灵活变通,缩短办理业务流程。
上海村镇银行业秉承“审慎经营,稳健发展”的经营理念,坚持“小而美”的差异化经营,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精的蓬勃发展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