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三年“总体达到预期目标”的基础上,去冬今春,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快马加鞭、蹄疾步稳,亮明“我国向世界全方位开放的鲜明态度”。地处开放前沿,上海今年头两个月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808亿元,同比增长23%。与此同时,承担着为全面深化改革共建探路的重大使命,上海自贸区内也催生出一系列党建新课题,这成为了助力自贸区开发开放走向深入的强大力量。
区域化大党建助推制度创新
外高桥码头,浦东海事局的“女福尔摩斯”陈维,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查找隐匿在普通货物中的危险品。
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后,这名青年党员发现,很多工作正发生变化:“创新”不再是个人选择,它变成了一项急迫任务,必须完成。她和同事们成功开发了国内首个船载危险品与防污染管理支持系统,让危险品查验更有效率。
支撑陈维团队创新的,是区域化党建下,几十个单位结成的自贸区劳模创新工作室合作联盟。陈维说,是党组织将散在各处的资源串了起来。
记者从浦东新区组织部获悉,扩区前的自贸区,28.78平方公里的辖区内,自贸区管委会属市政府派出机构,海关、国检、边检、海事、工商、税务、公安等行政和监管单位属于中央或地方“条线”派驻机构。区域内还有2万余家各类企业,其中80%是外资企业,有近30万名员工。这其中,散布着近200个党组织,7000多名党员。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全新的党建领域,行政和监管单位多,企业数以万计,体制有别、条线不一、隶属各异。在这一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下,如果各自为政,自贸区这些单位就只是一些单独个体,协同创新的能力就弱。
自贸区管委会党组认为,“制度创新”是摆在上海自贸试验区面前的头道任务。但制度创新不仅仅是一纸条文变化,背后凝聚着每个部门、每个个体的创新实践。各级党组织应充分发挥政治引领功能,以党的领导凝聚起各类单位党组织的力量,有助于将各方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上来。
在高度开放的环境下,上海自贸区通过区域化大党建,突破条块限制,形成创新合力,助推政府职能转变,溢出改革红利。
搭建各职能部门协同议事平台
在自贸区综合党委副书记王洪看来,自贸区党建对应着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家不管隶属、体制,同属自贸区“大家庭”的一分子。并且,自贸区党建不止面向7000多名党员,更要以党员带动近30万的自贸区人才,为改革开放出力。
在自贸区内,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新投资贸易规则制订、国际规则适应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涉及不少职能部门。
一次联席会议上,大家讨论到自贸区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存在的观念、能力问题,各成员单位均感到此事迫切。经过讨论,会上形成决定,联合区域内海关、国检、边检、工商、税务等行政和监管单位,开展“同在自贸区,通力优环境”活动。活动中,不少部门开门纳谏,负责人现场办公,为企业解决问题。
海关把“三会一课”开到企业生产经营现场,邀请企业代表参加。一家IT企业的党员代表提到,传统通关核销方式,对于IT企业简直是“灾难”。IT企业的电子产品可能涉及上万部件、上千项成品、半成品,传统核销方式时间太长,但电子产品积压不得,更新换代太快。于是,海关与企业共同酝酿推出“零干预”动态单耗核销制度,使企业库存差异认定时间从原来一两个月减少到一天。后来,这项举措变成了自贸区创新监管服务措施之一的“工单式核销”。
此外,“事中事后”监管,也离不开区内各主体参与。“区域效能服务参议员”、“社会参与委员会”、劳模创新工作室合作联盟,都是党建联席会议的产物。根据效能评议,外高桥检验检疫局全面实施了外高桥港区提单无纸化电子申报、电子放行,突破人工签章放行的传统模式,大大节约了企业口岸通关的时间。
支部建在“行业”上
自贸区成立以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属性愈加复杂、党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开始出现“真空地带”,不同性质企业间也缺乏有效互动和资源整合的平台。如何补这个“真空”?党总支建在“行业”上,把党建工作建在自贸区内最有活力的脉搏上。
据介绍,目前上海自贸区综合党委在制造加工、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科技研发等四个企业较为集中的行业设立了党总支。党组织的介入,也使得行业内外正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前段时间,克模塑胶急需大吨位设备,公司到处找供应商。后来我通过微信群发出需求信息,很快就有了回音。”克模塑胶公司党支部书记王黔说,线上双方一聊,仅半个月,两边就达成协议。现在已开始供货,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周。
这样的案例不是少数。在上海自贸区,不少企业虽然有着“供应链”的上下关系,但近在咫尺却不相识。然而有了党建平台的牵线搭桥,通过互联互动实现互通有无、互补优势。记者获悉,在上海自贸区及科创中心建设背景下,浦东始终坚持把党的组织建到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点位上。
目前,在各开发区,形成了以综合党委为核心的区域化党建组织构架。在“两新”组织相对分散的街镇,积极推进“布点划片”,将“总支建在片上”,构建“铁打的营盘”。在企业,探索深化“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建在项目上、建在科研团队里”,着力渗入“神经末梢”。(劳动报记者 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