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上海网12月12日电(许兵)朵云轩近日对外公布,在整理库房收藏的工作中,发现了上世纪60年代初购入的一个唐宋时期汪氏家族文献手卷。
据悉,文献手卷经有关专家初步研究,不仅有较高的观赏性,更具有多重学术意义,其真实性一旦得以确认,将对汪氏历史、谱牒文化,乃至古代书法艺术、造纸和雕版刻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全卷高约40厘米,全长约1100厘米,由19件文本或手绘人物像组成,卷前、卷后均无题跋。第一件题为《汪氏统宗世谱之图》(残本),现存部分为记录南宋建炎前越国公汪华后裔的迁居婺源、祁门两县各乡的状况。
此件以下,主要有: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九月《敕封汪华诏书》朱书残本、唐汪芬《汪氏谱叙》、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三月《 赐进士及第汪应辰》、约绍兴十八年(约1148)《 侍御史汪勃》残本、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十二月《 兼知枢密院节度使醴泉观使汪澈》、宋宗室赵汝愚淳熙十年(1183)四月《端明学士汪公传》、北宋苏轼款元 二年(1087)三月《唐越国汪公传》(疑抄本)、南宋周必大款的《赞语》(疑仿本)、佚名绢本手绘《唐越国公遗像》等。手卷的裱工较为简朴,部分裱边或衬纸因年代久远,已经脱浆散开,但所有文献均仍保持装裱时的旧貌,在有些文本上,还明显看得出多次装裱的痕迹。这些现状表明,此卷现有内容并非在同一时期内产生的,而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逐步积累后,再重新组合装裱的。
从文献的纪年时间看,最早是初唐,最晚的在南宋末。按写作者的生卒年看,最晚的则已到了13世纪初。各件文献的保存程度差别较大,有的相当完好,如宋高宗、宋孝宗的几通 书和大部分宋代官员的文稿。有的则已残缺,如唐高祖的《诏令》。另外,纸张的质地和成色各不相同,年代较早的,显得较为粗糙、厚实,稍晚一些的则比较细腻、轻薄,由此反映出古代造纸技术在不断进步中所体现的特质。
从文献内容来看,有几个方面是非常值得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朵云轩相关人员表示,记录家族迁居地时使用的确认手段;依据手稿勘订抄本、印本差错,并为辨析历史疑问提供新的史料依据;多篇逸文佚作,可补现有汪氏家族史料之缺;有助于正确认知古代谱牒文献中假借名人手笔,移用他人文字的情况。
此外,在手写文本中还存在不少与今天惯常所知者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初唐诏令的行文格式,对唐太宗“贞观”纪年的特定表述等问题,也都值得深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