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上海网4月9日电 (郑莹莹)嫦娥三号、猎鹰九号,这些名词背后都有哪些故事?大气压力、声波共振在生活中有哪些奇妙有趣的应用?
4月8日,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科技馆承办的上海科普大讲坛在上海科技馆举行。此次讲坛邀请了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教授与他的团队,为沪上“科学迷”们带来了一场妙趣横生的科学表演《在自然中看见科学,用科学来理解自然》,以及演讲《太空探索大进展》。
资料显示,孙维新是台湾大学物理系教授、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曾在美国国家航天局做博士后研究,在科普视频、音频、图书出版等领域皆取得杰出成就。在台湾,他以天文学科普及教育闻名,不少天文爱好者封他为“明星教授”,还有人把他称作“科学爸爸”。
(郑莹莹 摄)
现场,经过孙维新教授对科学知识深入浅出的“精加工”,枯燥艰涩的科学理论摇身一变,成为乐趣十足的故事。
在上午的科学表演中,孙维新教授和他的团队通过巧妙的实验将大气压力、声波共振、物质燃烧等科学现象一一还原,让观众在轻松的环境中体会到了科学的乐趣。
比如,他将薯片燃烧了起来,用激光笔将彩色气球“击破”,又将水倒入液氮中造就“舞台仙境”等等。
(郑莹莹 摄)
孙维新教授表示,自然界中处处是科学,善于发现和学习科学原理,就能用科学来理解自然。他希望少年儿童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注重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们觉得科学本身是有趣的”。
在下午的主题演讲中,孙维新教授为观众生动详细地介绍了近些年人类探索太空的大进展。他讲到,这两年在空间科技和宇宙探索上有多项精彩进展。嫦娥二号探访了小行星,嫦娥三号将玉兔探月车放上月面;好奇号探测车在火星表面找寻水和生命;罗塞塔号宇宙飞船追上彗星,放下登陆艇降落在彗星表面,研究太阳系的起源;人类第一次接收到了冥王星的实况画面,看到这个遥远冰世界的真实面貌……
孙维新教授表示,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败,而每一次的数据与成果都让我们对未来的太空探索充满期待,他激励下一代的年轻人,努力揭露更多宇宙奥秘,带来科学发展上的大惊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