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上海网3月24日电 3月9日至16日,俄国戏剧家契诃夫的话剧名作《海鸥》每晚亮相上海浦东“兰馨・悦立方影剧厅”,从舞台的舞美、音效、服装到演员们的肢体、语言表现,都让观众们赏心悦目。
这是上海师范大学国际戏剧工作室自2015年成立以来排演的首部大戏,也是“上海・浦东国际戏剧大师班”项目成果之一。此前在上海师大霞 剧院连续上演四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深受师生欢迎。
《海鸥》是一部短篇喜剧,主要讲诉了沙皇时代生活在一个大庄园中的年轻人之间的生活和爱。
该剧由法国汉学家、工作室主任卢逸凡(Ivan Ruviditch)担任导演,国际戏剧工作室的十五位中国演员共同创作,舞美设计、服装设计、音效与灯光、化妆设计则由毕业于法国里昂国立高等戏剧学院的专业人士负责。
“我们想告诉观众,话剧舞台上不只有莎士比亚,还有契诃夫和莫里哀。”法国人卢逸凡兼任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在校内教法国诗学、中国唐诗翻译、拉丁语等课程。他曾在上海法领馆工作五年,前后在中国呆了十多年,深谙中国文化。他认为,同西欧戏剧学校相比,中国的学生演员缺乏真正与舞台接触的机会。“学习戏剧必须要走上舞台,面对观众表演,而不仅仅面对同学和老师。”
2015年,卢逸凡和上师大世界电影研究中心携手创办国际戏剧工作室,工作室招募通知通过微信、微博等各个平台相继发出,共收到了近200个戏剧爱好者的报名表。经过层层选拔,工作室结构“精简”,只有不到20人,成员来自在校学生、毕业生,和已经踏上工作岗位的戏剧爱好者。卢逸凡坦言,不少学员在此之前完全没有表演经历,却都怀揣着对舞台的热情。
工作室的课程大都安排在工作日晚上和周末下午,但每堂课“干货”十足,让学员们心甘情愿地结束一天的学习和工作后来学校准时“报到”。据介绍,工作室成立两年来,邀请了来自法国、意大利、美国、俄罗斯等国的专业老师,为成员提供了表演、声乐、舞蹈等多方面的专业、系统性培训课程。英国“Complicite”剧团创始人Marcello Magni、现代舞舞蹈家Anneliese Charek、法国里昂Célestins大剧院院长Claudia Stavisky等国际艺术大师都曾走进工作室,与演员们进行讲课和培训。
不少人看过上师大国际戏剧工作室的《海鸥》后感叹:这可不是“一般的”学生剧团。上师大国际戏剧工作室将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借鉴欧洲传统演员培养模式,让学员们“以戏代练”,获得更多登上舞台的机会。据悉,工作室曾于2016年10月先后参加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项目与第四届乌镇国际戏剧节“嘉年华”单元,剧照曾登上美国《纽约时报》,获得极高的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