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用艺术给住院孩子以治愈力量

时间:2017-04-12

志愿者在“聚德・大不同学园”给孩子们上课。尔谊摄

  疾病局限了孩子们探索世界的物理空间,让他们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但知识、艺术没有界限,每个孩子都应享有学习知识的权利。昨天,“聚德・大不同学园”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落地开园,各界爱心人士出任志愿者老师,给孩子们送去艺术、科学、人文教育。这座专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里的孩子们打造的学习园地,今天也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导师团队。

  昨天下午,青年小提琴演奏家黄蒙拉成为“聚德・大不同学园”的首个志愿者导师,在这家医院的血液肿瘤病区,他用悠扬的乐曲开启了孩子们首次艺术之旅。

  对许多在医院患病的孩子来说,住院治疗的日子是痛苦和煎熬的。研究显示,80%的住院儿童会出现消极行为,有54%的儿童在出院两周后还会持续出现各种情绪问题,比如沮丧、不安、焦虑,严重的还会产生失眠、噩梦、恐惧、进食退化等。长期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对将来患儿康复后回归社会是极大的阻碍。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揭示,绘画、音乐等艺术人文治疗可大大缓解患儿的情绪,提升生活质量,并对疗效产生正面影响。

  为能使患儿,特别是遭受白血病、心脏病等危重疾病折磨的患儿,在住院时仍能获得知识的浸润、艺术的熏陶,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此前就探索着各种可能。1998年,这家医院开院之时,就在住院病区开设供患儿游戏的“欢乐小屋”,为的是让患儿在住院时也能有幼儿园和小学的感觉。慢慢地,管理者发现,不少孩子因住院耽误了学业,于是2000年这家医院摇响了全国首个“病员学校”的开课铃。2004年,这里的病房又开出“娇蕾图书馆”,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学习需求。2014年,伴读计划又在这家医院的病房兴起。医务人员发现,书籍对患儿和家庭具有特殊的魔力,可以提高治疗配合度、增进亲子沟通,是畅通医患交流的好媒介。

  “我们在追逐文化医院、艺术医院的道路上从未停歇。今天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在这里,患儿的哭声日益消散,更多的声音渐渐响起,那是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悠扬音乐声、亲子伴读声。”儿童医学中心党委书记江帆表示,18年来,他们从孤身奋战,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优质社会志愿团队加入。

  据介绍,“聚德・大不同学园”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在这里,孩子没有学业压力,却有着更多创造空间。这是一所融合了博物教育、艺术教育与趣味学科的学园,更重要的是,它集结了各行各业“导师级”志愿者和最优质公益服务组织的学园,旨在舒缓疾病给孩子带来的病痛与伤害,给患儿家庭传递关爱和抚慰。(文汇报记者 唐闻佳)


  • 上一篇:“扶正治癌”,老中医有个“百宝箱”
  • 下一篇:全市民办中小学校园开放日明后天集中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