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上海网3月18日电 (杨赛)世界诗歌日前夕,上海浦东图书馆与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风雅中华诗词歌会。
风雅中华诗词歌会主持人,上海音乐学院教师杨赛博士介绍,诗歌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中国是世界诗歌的重镇。相对于散文和小说而言,诗和词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们的可歌唱性。歌唱性贯穿于诗词的创作与传播的全过程。格律、声韵、意境这些说法,都是从诗词的人声与器声的声音面貌生发出来的。离开了歌唱性来谈诗与词的形式特征,就很难掌握其“内生性机理”和“发生学原则”,不免有隔靴搔痒之嫌,根本不足以完整理解中国诗词。这十年来,我们在上海音乐学院开设诗词歌曲的课程,不断推出诗词歌曲音乐会和讲演会。萧友梅老院长说:“考我国旧乐之丰富处,不在于理论乐律,也不在于乐器与演奏技术,而在于词章与曲谱。”诗词与曲谱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情感认同、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上海大学文学院姚蓉教授说,长期以来,中国诗词的音乐性特点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展示。此前,有不少学者呼吁加强诗词的吟诵。像上海音乐学院风雅中国诗词歌曲团队这样,根据宋、元、明、清留下来的古谱大规模地演唱、演奏诗词,在学术界算是首次。这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美育、德育品质有积极意义。
复旦大学中文系蒋凡教授说,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对中国文化浸润很深,内容也十分丰富,既有表现文人日常生活与情感的诗歌,也有表现国家、社会礼乐活动的诗歌。《诗经》中的一些诗歌,本来用于礼乐场合,营造一种仪式感。这次诗词歌会展示的明大成殿雅乐奏曲,即是宋明时期国家祭祀孔子时演唱的曲目。歌词雅正,旋律平和,编曲也显得庄重,孟母堂诗乐班的小朋友们唱得也诚敬。古代书院在开学时都要祭祀孔子,演唱这些歌曲。如能将这些歌曲引入中小学,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能会起到导向标的作用。
复旦大学中文系黄仁生教授说, 中国本来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中国文学最早形成范式,由古体诗派生出近体诗,由诗体派生出词体,由词体派生出散曲,各种体式并存共荣,生生不息,从而把汉语言的美发挥到了极致。《再别康桥》、《花间词》用音乐的形式,更能展示现代汉语的美。现代诗词一定也要符合文学古今演变的规律。
刚刚落幕的中国诗词大会,举国关注,线下线上,一片欢腾,至今余温未了。中国诗歌正在步出颓式,重新被检测,被挖掘,被彰显。获得过上海古诗文大赛二等奖的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2019届人文班的肖文卉、严畅自小学习民乐,还为杨赛老师的讲座曲目《阳关三叠》、《伊州歌》、《子夜吴歌》、《菩萨蛮》做过伴奏。她们说,那些我们自幼就能背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唱出来别有一番雅趣。我们既要接受知识性的诗词教育,更要接受审美性的诗歌教育。
上海汉风社社团安宁说,看到几位外国留学生也穿汉服,唱诗歌,心里十分感动。日本留学生入谷早纪,韩国留学生谢异之说,我们在演唱、演奏中国诗歌的时候,就像在饰演中国古代诗人,能更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化。
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艺术院校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艺术教育中渗透贯穿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上音的师生走出校门,学以致用,以音乐的方式积极推广和普及文化艺术,在为市民公众服务的过程中自身收获了锻炼和体悟。实践证明,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我们会坚持走下去。
建馆七年来,上海浦东图书馆不断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活动,努力实施从书的图书馆向人的图书馆转变,从单一的借阅空间向传播教育、文化、信息为一体的复合文化空间转变,从回应需求向发展需求转变、从馆际合作向跨界合作转变、从工具服务向文化引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