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上海网3月10日电 早春二月,不仅天气阴晴不定,气温也似坐上了过山车。易安居士的名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对这一时期的特点作了生动诠释。
气温起伏不定,究竟该不该“春捂”?面对如此个体化的问题,母亲王女士和儿子小陈之间却产生了龃龉,继而升级为一场争吵。
“有一种冷叫‘你妈认为你冷’”VS感冒和寒冷“无关”
母亲王女士和儿子小陈之间的“人民内部矛盾”,相信在绝大多数家庭中都上演过,而且可以想见,这样的代际拉锯还将延续下去。究其根源,乃两种保健养生甚至是医学观念的冲突。
感冒者,或曰“着凉”、或曰“伤风”,西人谓之“Cold”,无论中西,感冒似乎都与寒冷脱不了干系。这样的观点显然来自于生活经验的总结,在气温和湿度都较低的深秋到早春,感冒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时段;人们更是有普遍的感受――在冷空气突袭的情况下穿衣不够,往往过不了多久就会打喷嚏、流鼻涕,甚至还会发烧、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
上述生活经验总结靠谱吗?西方人曾做过小样本的试验――受试者采用少穿衣服、洗冷水浴、洗头后不吹干头发等一系列的“自虐式”受寒方式,然后观察他们是否会感冒。最终的统计结果显示,寒冷与感冒之间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既然有“科学试验”作为依据,那“春捂”究竟还有没有必要?它到底是科学还是仅仅是一种民俗?
寒冷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应答,从而为微生物大开方便之门
寒冷与感冒之间的关系究竟几何?人类早在八十多年前就开始了研究――1933年5月,H.H.Paul和H.L.Preese在美国卫生学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ygene)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发现,位于北极圈内(天气够冷了吧?)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岛(Spitsbergen)有很特别的感冒流行期。在这里,感冒会在每年五月左右开始爆发,到十月份又归于平静。Paul和Preese发现,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卑尔根岛在漫长的冬季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每年五月,第一艘货船才会来到这里。船只不仅带来了货物,还带来了感冒。只有当一年中最后一艘船只在十月份离开以后,感冒流行才会逐渐中止。这个现象很清楚地说明,感冒源于某种可以被传染的病原体,而温度很可能不是导致感冒的主要因素。
类似的研究还有多项,都从生物学和病理学角度揭示了感冒的本质――病毒(多为鼻病毒)、细菌等致病微生物入侵人体上呼吸道黏膜,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
然而,数百万年的进化造就了人类完备且强大的免疫系统,自然不会听凭致病微生物为所欲为,那为何这些微生物还能得逞呢?相关研究揭示了个中原因――原来在较低的环境温度下,人体凉爽的鼻腔环境有利于鼻病毒等微生物的复制;温度的骤然变化还会作用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影响免疫应答的过程,温度越低,人体对病毒的固有免疫应答作用就越低。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气温变化频繁且剧烈的早春时节,适当“春捂”还是有必要的。
“春捂”+完备的个人防护,助你远离感冒
从寒冷与感冒的关系可以看出,“春捂”的作用是维护人体的免疫应答机能,但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面对病毒的肆虐,做好个人防护也是重中之重。
人体都爱说“感冒通过空气传播”,事实上,这样的说法不够严谨。病毒作为一种微生物,尽管其体积十分微小,但毕竟具备实体,所以无法凭空悬浮于空气中,而是“搭乘”空气中的各种微粒(如飞沫、粉尘等)四处游逛。一旦被健康人吸入,而此人恰恰免疫应答处于低潮期,就有可能引发各种感冒症状。
因此,冬春之交应少去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从公共场合回来后,应及时用肥皂(或洗手液)与流动的水彻底洗净双手,在洗手前勿用脏手剔牙齿、挖鼻孔、揉眼睛,以免病毒以手为媒介入侵人体。
“春捂”穿啥好?宽松透气的毛衣最管用
“春捂”的一个“捂”字给很多人造成了误解,似乎春天一定得穿得“厚实”“密不透风”才能抵挡料峭的春寒。长辈们也总是提醒:“春天人全身的毛孔都打开了,要穿得厚一点、紧一点,不然很容易‘伤风’。”
如果真地采用上述穿衣原则,反而很有可能诱发感冒,这是何故?春季的江南地区,随着大气环流的改变,来自海上的暖湿气流开始强盛,空气湿度大大增加。此时若再简单延续冬季的御寒穿衣方式(如穿加厚保暖的棉毛衫、防风防水的冲锋衣等),不利于人体汗水、湿气等的排出,稍一活动或环境温度稍有升高,就有可能汗湿内衣,吹风之后反而让人倍感寒冷。
因此,“春捂”宜选择宽松透气的毛衣,既能有效保暖,又利于汗水、湿气的排出,从而保持内衣和皮肤的干爽。
专家名片
王昌惠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呼吸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医学专长:慢阻肺、肺癌等呼吸系统疑难疾病的介入与综合治疗
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下午(特需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