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上海网2月21日电(刘禹 金钰尧) 华东理工大学食品系试验曾让无数学子羡慕嫉妒恨,如今他们又带来一门神奇的专业选修课――酿酒与酒文化。
这可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老师可以和学生在课堂上“把酒言欢”的课了。该门课由生工学院的王学东老师开设。
就白酒而言,按香型分,分为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等多个类别。不同的香型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了解,王学东老师不只是嘴上说说,他还专门找来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酒,倒在相同的杯子里一一排开,让学生亲自品尝,并把它们区分开来。
这门课本为大三学生开设,可课堂上也有不少大二的学生,足见其独特的吸引力。“掌握了专业知识之后,听这门课会更有启发。但是,听懂,对大二的学生而言也不是难事。”王学东说。
除了上面说的“品酒大会”,课程还有课堂教学、啤酒酿造实习,一共三部分。课程结束时,学生按各年级不同的要求完成课程论文。
你也许喝过啤酒,但你会通过色泽区分啤酒的品质吗?怎样选择最合适的啤酒杯?是否好奇进口啤酒不如本地产啤酒的原因?知道啤酒是怎样酿造的吗?想尝尝亲手酿的啤酒的滋味吗?
生产工艺这种东西,说得再多不如自己动手做一遍!
于是,王学东老师直接把学生带到了徐汇校区的实验室,带他们完整体验一回“酿酒师”的身份。
原料筛选、粉碎、糊化、糖化、发酵……一步一步,严谨有序。一天辛勤的劳动变成了一杯浓浓的原麦汁,学生在这里充分体会到了“匠人”的快乐。
不只是实验环节,这门课的课堂理论教学也非常有趣。
“以红酒为例,为什么红酒的瓶底有一个凹槽?”学生们不解。“红酒瓶底突起的凹槽可以用来分离沉淀,使红酒的口感保持在最佳的状态。”王学东习惯从细节之处启发学生思考。
每一种酒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年份、品牌、产地。这背后蕴藏的不仅仅是物品的价格,更是一段故事。每个著名的年份背后都是粮食的丰收和无数匠人的心血。
当讲到世界各地的啤酒节时,课堂上立马躁动起来。“慕尼黑啤酒节与英国伦敦啤酒节、美国丹佛啤酒节并称世界最具盛名的三大啤酒节,我国也有青岛啤酒节……这些都是爱酒人士的狂欢节。饮酒虽乐,可也要适度。”沸腾的课堂之上,王学东补充道。
那么,最负盛名的慕尼黑啤酒节的来历是什么呢?慕尼黑啤酒节在一个叫做“Theresienwiese”的地方,巴伐利亚方言简称为“Wiesen”,意为牧场。历史上第一个啤酒节在1810年举行,是为了祝贺巴伐利亚的皇太子路德维希和勒吉公主的婚姻。后来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停办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停办7年。自1946年以来,规模越来越大,慢慢成了一个盛大的民间节日……这堂课上你不仅能享受味觉的盛筵,也能体会酒文化的趣味。
2014级学生杨小龙说:“在这堂课上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也为我们打开了酒文化的大门,更重要的是,它带给我追求品质生活的理念。”
也许这正是食品专业的学生引以为傲的一点――他们乐在其中的不仅是实验,更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