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6月29日电(记者 陈静) 2018年,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该条例将于2019年7月1日起施行。
静安区作为六个先行区之一,积极响应全市垃圾分类投放制度。为了更好的鼓励居民全面做好正确的垃圾分类,提高垃圾分类和垃圾定投的意识, 29日,由上海市静安区创建复评全国文明城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静安区文明办、静安区绿化市容局共同承办的《垃圾定投 静安在行》的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在静安公园举行。
上海进入垃圾分类的“最严时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这次的法规相当细化,从生活垃圾的制造、收集、运输、处置等每个环节,都对其主体详细规定了对应的权责。另一方面则是如果违反规范的后果将会很严重,不按照标准进行垃圾分类不仅会面临200元以下的罚款,还有可能上失信名单。
活动现场发布了静安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投放收运管理白皮书,主要包含《静安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工作实施细则》和《静安区“不分类不收运”操作规程》《静安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示意图》三部分。
分类收集容器设置原则,要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集中交付点(环卫收运对接点)设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类收集容器;在其他公共区域设置收集容器的,湿垃圾、干垃圾两类收集容器应当成组设置(设置比例宜为1:1或1:2)。
投放时间设置原则,建议定时定点投放点开放时长每日设置为4小时,并选取居民投放垃圾的高峰时间段(一般为上午及傍晚两个时间段内各两个小时)。开放时间段和时长可根据小区定时定点推进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及增减。
投放点设置原则,建议一般住宅小区可按照每300至500户居民设置一个定时定点投放点原则,根据小区空间条件、居民原有的投放习惯、垃圾房的位置、志愿者人数等因素合理设置投放点数量,坚持便民原则。
误时投放点设置原则,建议在居民对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反对意见较为突出的住宅小区,可适时设置误时投放点(原则上每小区不超过一处)。误时投放点可采用监控投放、扫码投放等方式加大对误时投放人员的外部约束。
社会志愿服务措施,要求在14个街镇分别成立一支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至少每500户一人);每个垃圾分类投放点配置至少1-2名志愿者;
不分类不投放处理措施,要求收集、运输单位在生活垃圾交付点发现不符合分类标准的,告知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并要求其改正,并张贴《生活垃圾分类不符合分类标准告知单》,要求管理责任人限期改正;在改正期限结束后仍然不符合分类标准的,收集、运输单位可以对混合垃圾拒绝收运;管理责任人整改合格后申请恢复收运服务。
据介绍,目前,静安垃圾分类成效明显,全区现已完成投放干垃圾专用运输车155辆;湿垃圾专用运输车43辆;有害垃圾专用运输车5辆;完成1800个废物箱标识的标准化更新。所有工作覆盖静安区全部14个街镇,785个居住区,624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150所学校,10座公园和38家菜场。
静安区垃圾分类工作聚焦 :规范源头投放环节、落实收运中转监督、深化两网融合。目前,相关部门已完成1105座生活垃圾箱房的标准化改造,完成垃圾箱房投口分类标识张贴和分类宣传告知公示上墙。全区道路(包括火车站等窗口)1800余个废物箱按照“可回收物”和“干垃圾”两类张贴标识;全区道路废物箱收运车全面实现两分类改造、落实干垃圾车155辆、湿垃圾车34辆、有害垃圾车5辆;建成的442个两网融合服务点位及14个街镇的两网融合中转站,打造两网融合“中器+支付宝”模式,在粤秀路建设两网融合集散场,实现智能化平台上门收集和传统清运企业托底并轨的两网融合收运模式,提升可回收物各年龄层次的参与度。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从1月的82吨/日增加到5月的210吨/日,资源化利用率取得实质性进展。
7月1日起《条例》全面实施,静安区将按照“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的原则,制定对不符合分类质量标准生活垃圾拒绝收运的具体操作流程,明确收运单位工作职责,制作印刷了告知单,于《条例》实施同步执行;进一步完善全链条管理的建设,建立整区覆盖、服务规范、管理有序、稳定可靠的中转运输体系;完善两网融合低价值可回收物补贴政策,以集散场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量为依据,落实对各街镇两网融合工作实效的监督考核,通过补贴和考核政策,双管齐下,实现“两网融合”闭环管理,打造静安两网融合特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