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上海新型研发机构加速成长,善解人意的机器人问世

时间:2019-08-14

原标题:上海新型研发机构加速成长,善解人意的机器人问世

编者按

为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今年2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简称上海科改25条)。这份改革方案实施半年来,给上海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带来了哪些变化?科技创新人才的活力有没有提升?科研管理制度有没有优化?上观新闻今起刊登一组系列报道。

近日,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出机器人力控模块、导航模块、动态捕捉等共性关键技术,正在以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两种方式,推动上海乃至全国机器人产业的技术进步。在研究院,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体验了装有力控模块的上肢康复机器人“iReMo”,当人的手臂对它施加一点力后,它立即会理解人的动作意图并作出回应。

这家研究院属于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上海科改“25条”今年2月发布以来,包括功能型平台在内的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瞄准科学前沿、产业共性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向,加速成长。

新型研发机构新在体制

科改“25条”相关细则指出,新型研发机构是有别于传统科研事业单位,具备灵活开放的体制机制,运行机制高效、管理制度健全、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机构,包括实行新型运行机制的科研事业单位、研发服务类企业、科技类社会组织。

去年5月揭牌的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今年6月成立的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即将成立的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都是实行新型运行机制的科研事业单位,在体制机制上试点“三不一综合”,即不定行政级别、不定编制、不受岗位设置和工资总额限制,实行综合预算管理。这突破了传统科研事业单位制度,给予研究机构长期稳定支持,赋予研究机构充分的自主权,有利于其引进高水平科研人员,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脑科学、类脑智能、量子科学都属于前沿科学,事关国家和上海战略需求,”市科委政体处处长方浩说,“做好这些领域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需要政府支持,也需要灵活开放的体制机制。”这3家新型研发机构的试点工作,将为科研事业单位改革树立标杆。

运营上海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的研发服务类企业,也属于新型研发机构。市科委基地处介绍,上海已建或正在培育的功能型平台有近20个,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重点产业方向,提供高水平的研发转化服务。功能型平台的产业培育功能已经显现,如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的国内外用户有210余家,2018年服务产业收入达到1.5亿元,孵化的矽睿、矽杰、磁宇、傲睿公司2018年合计销售收入6000万元,融资7.5亿元。

科改“25条”也推动了科技类社会组织的兴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燕刚等人发起成立的高知汇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就是其中一家,属于非营利性民非机构。近年来,刘燕刚等人一直想创办一家打通上海高校内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以集聚高校科技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目前,构想中的民非机构进入了实质性筹建阶段,正在办理市民政局注册手续。

核心模块用于多种机器人

作为一家不分红的非营利性企业,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已运营一年多时间,现有全职员工近60人,他们来自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上海大学以及市场招聘。来自上海大学的科研人员都保留教师岗位,但没有教学任务,全职在研究院工作,带领研究生研发机器人。

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大学教授郭帅说:“我们已孵化出5家企业,分别做康复、巡检、物流、建筑、教育机器人。”在智能化、可靠性研发平台的支撑下,这些初创企业开发出了“智商”和“健康”都有保障的机器人产品。

上海金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是从上海大学实验室走出来的初创企业。依托于功能型平台,研发团队完成了助行康复机器人“iReGo”的三代技术迭代,还研制出上肢康复机器人“iReMo”原型样机。前者形如智能跑步机,用于脑卒中等疾病患者的下肢康复;后者的6轴机械臂能替代康复治疗师,为患者进行上肢运动和认知能力训练。

助行康复机器人“iReGo”

这两款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是力控模块,人的肢体只要给机器人施加一点力,它就会在没有编程的情况下予以回应。例如,上肢康复机器人“iReMo”有助力、主动、扰动3种训练模式。记者选择助力模式后,握住机械臂向前推动,机械臂就沿着发力方向自主移动,配合记者完成了拼图游戏。这种模式适合脑卒中、神经损伤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随着身体状况的好转,康复患者可选用主动、扰动模式。患者还可戴上虚拟现实眼镜,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端水杯等空间训练。

上肢康复机器人“iReMo”

为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将力控模块应用于其他企业的机器人产品。郑军奇院长介绍,研究院今年与一家医疗机器人企业签约,合作研发手术机器人,力控模块能使它们理解医护人员的意图,成为其得力助手。研究院还与一家央企达成合作意向,将把这种模块装在建筑3D打印机器人身上,便于工人操作它们打印建筑构件。

补高校短板,做强创新链

在上海宝藤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楼敬伟看来,新型研发机构需要弥补传统科研机构在体制机制上的缺失,加强科技创新链上各类主体的协同创新。宝藤生物2017年底与沪上高校联合发起成立的上海张江医学创新研究院,就是一家体现这种理念的民非机构。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首届理事会可谓“阵容豪华”,包括3位两院院士以及多位高校、医院、企业负责人。“在医学创新链上,高校是技术供应方,医院是技术应用方,企业是产业运营方和投资方。我们创办研究院的目的,是整合这四方资源,形成常态化创新机制。”楼敬伟解释说。

如今,上海张江医学创新研究院正在肠道微生态治疗、宏基因组测序等前沿领域联合多家单位,开展应用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张江医学创新研究院院长杨胜利介绍,人体肠道菌群与神经、心理、免疫、代谢等系统都有密切相关性,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肠道微生态治疗取得了一定成果,需要继续探索,同时要关注微生态治疗产业化过程中的规范化问题。为此,研究院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等联合组建了“肠道微生态创新诊疗中心”,在伦理委员会的监管下,开展肠道微生态移植治疗自闭症的临床试验,希望让这项前沿技术为自闭症儿童家庭带来福音。

宝藤生物研发人员在实验室工作。

针对高校科研体制的短板,上海交大与闵行区合作,建立了医疗机器人研究院。陈卫东常务副院长表示,双方探索形成了“高校研发、在地孵化”模式,避免教授“点对点找小资金、拿小项目、做小合作”,而是通过校地合作获得大额研发资金,系统支持教授团队做大项目;通过专项资助、医工交叉、校医合作,推动医疗机器人技术从理论原理到应用机理的初始研发,以及从原理样机到工程样机的技术研发。

预计下月,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将建成医疗影像平台、精密制造平台,让交大研发的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等样机在校内就能完成快速制造、集成测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 上一篇:房漏漏,楼道天花板都塌了!多个部门:我没办法修
  • 下一篇:蟊贼地铁站偷车 然后骑着奔派出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