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9月27日晚,上海出品《攀登者》全球首映现场。记者 蒋迪雯 摄
“山不只在那里,也在心里。攀登者不只是远方的英雄,还有身边的你我。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登山英雄,也为一起完成这部电影,并肩战斗的所有人,还有为了角色哭了笑了感动了的你们。”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攀登者》主创5天连跑5座城市与观众零距离交流。无论走到哪个城市,饰演登山队长方五洲的吴京都穿着不变的《攀登者》片名T恤。
5天5城,从北到南,这段“攀登之旅”是所有主创主动要求、自发集结的。“看到大家对电影各种各样的评价,想听一听不一样的声音,而不是不能接受不同的声音。”在长沙,吴京诚恳地谈到5天5城路演的初衷。一位连续看了4遍电影的观众分享了她眼中的感人细节——“1960年那次登顶,方五洲托着曲松林的脚向上爬,第一遍看,以为那个流血的镜头是曲松林的脚受伤了,第二遍看IMAX才看清楚那是方五洲拼命向上托时,曲松林脚上的铁爪扎进方五洲的肩膀流的血……一部细节值得被反复挖掘的电影当然是好电影。”“观众能看到、能懂得。距离观众越近,越相信这件事我们做对了。”一位影片发行人员写道,“无论国家发展到哪个阶段,攀登者的精神仍旧需要,永远需要。”
正如影片所表现的1960年、1975年中国登山队两次充满艰险和无畏的攀登之旅,电影《攀登者》从立项筹备到拍摄关机再到发行上映,走过的同样是一条充满勇气的道路。时间紧,难度高,上海电影人以无私无畏的精神顽强“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以“最好的团队、最强的阵容”呈现值得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力弘扬的“攀登者”精神。
70岁的原中国登山队队员夏伯渝是1975年那次攀登的亲历者。正是在那次攀登中,他在遭遇暴风雪时让出自己的睡袋给队友而双腿冻伤被迫截肢。此后43年里,他继续坚持攀登,终于在2018年5月14日以假肢成功登顶珠峰。在北京点映场,夏伯渝第一次观看《攀登者》就发现了有自己40多年攀登珠峰“影子”的人物——胡歌饰演的登山队员杨光。影片中,杨光患有先天性遗传疾病,医生宣布他“不适合登山”。那一刻,夏伯渝想起自己患上血栓后被医生下达“登山封死令”的情形。杨光和他都选择了继续攀登;杨光也和夏伯渝一样经历了人性的选择,在极端天气下让出睡袋给了队友。“差别不过是杨光让出的是半个睡袋,我让出了整个睡袋。”
真实,是夏伯渝给予《攀登者》的评价。他说,影片中大部分故事都很真实,“哪怕是登山时的步态、呼吸,都好像一下子撞击你回到那个年代,那场人与山的较量里。1960年那次攀登,为了攀上第二阶梯,中国登山队队员光着脚踩着队友的肩膀前进。这不是我亲历的,却是1970年代我在登山队时,队里的老人经常说起的。”看到自己年轻时一直被感染的登山往事变成鲜活的画面,夏伯渝一度泪目,“这是我看到的第一部表现中国登山队的登山题材电影。他们把中国登山队一往直前、永不后退的精气神都演出来了,当年就是那样的。”
“登过山的人都会知道,不管你登到多高,越到山顶之时越艰难,速度越慢。但攀登者,不会停下来。正因为有每一站观众的支持,我们才会继续前进。”《攀登者》中饰演曲松林的张译说。“你们,所有观众,都是未来的攀登者。攀登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攀登者》中饰演第二代登山队员李国梁的井柏然说。
上映第10天,《攀登者》仍在向上,等待着“看见”,等待着“感动”。(记者 施晨露 杨书源)
原标题:《攀登者》引发共鸣:无论国家发展到哪个阶段,攀登者精神仍需要,永远需要
5天5城,从北到南,“攀登者”主动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