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在“健康上海行动”首批项目启动会上,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发布“健康上海行动”首批40个项目,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对美好健康生活的需求。
据悉,此次发布的首批40个项目是从上海各部门推荐申报的近100个项目中遴选而出,涉及18个专项行动。这些项目将全方位、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维护与保障市民健康,不断增强市民的健康获得感与幸福感,确保上海市民主要健康指标继续居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领先水平。
亮点1:
礼包每个家庭都会有
“市民健康礼包”项目覆盖全市800多万户家庭和2400多万市民,以免费发放“健康读本+实用健康工具”组合式礼包的健康科普项目,让市民更快、更好、更持久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助推上海市民健康素养水平再上新台阶。
亮点2:
我们的健康自己来做主
“推动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多元化发展”项目就是倡导居民进行健康自我管理。
全市目前建有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2.8万余个,55万人参与活动,覆盖全市100%居村委,未来将不断扩大居民健康自我管理活动的覆盖范围和受益人群,至2022年和2030年,参与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人数分别达到85万人和120万人。
此外,“开展社区智慧健康小屋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时服务”等项目,将为广大市民提供更贴心、更细心、更暖心的社区卫生与健康管理服务。
亮点3:
更多创意点亮健康生活
“推出‘健康上海全景电子地图’”“完成‘五码联动’疫苗全过程可追溯管理信息系统”“推进‘互联网+预防接种’服务,开通预防接种咨询热线”“推动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等项目,更多创意点亮健康生活,更高标准建设健康城市。
亮点4:
聚焦重大疾病、重点人群
“修订‘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读本’”,与胡锦华健康教育促进工作中心合作,以原中小学生卫生教育读本为改编基础,构建全新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此外,“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提升市级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能力,建设18个儿童早期发展基地”“推进肿瘤‘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和危险因素控制”“实施0-18岁视觉健康全程服务管理”等项目,有的放矢、关口前移,为市民健康保驾护航。
亮点5:
体育、医保等多领域介入
“推进市民健身步道、市民球场、市民益智健身苑点建设”,与市体育局合作,更好满足市民科学健身需求;“优化个人账户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与市医保局合作,探索商业保险提升健康服务能级。
此外,“深化长三角重点医院合作共建,推进专科联盟建设”“推进长三角医疗急救一体化项目”“推进长三角健康信息互联互通”等项目,大力推动“健康长三角”建设,让百姓共享优质医疗资源与健康服务。(吴春伟)
“健康上海行动”首批项目
1 发放市民健康礼包
2 开展市级机关公务员健康促进行动
3 推选新时代健康上海建设典型案例
4 推广新媒体科普节目《健康公开课》
5 推动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多元化发展
6 开展“医师讲堂”健康科普抖音大赛
7 设立“健康上海”精品讲座
8 开展“健康睡眠”科普项目
9 推出“健康上海全景电子地图”
10 开展“影响市民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社会调查
11 出版《现代健康教育学》专著
12 修订“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读本”
13 推进市民健身步道、市民球场、市民益智健身苑点建设
14 举办上海城市业余联赛
15 完善戒烟服务网络,开展“十月怀胎·爸爸戒烟”活动
16 推动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
17 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18 全面启动2020年国家卫生区复审工作
19 提升市级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能力,建设18个儿童早期发展基地
20 推进肿瘤“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
21 实施0-18岁视觉健康全程服务管理
22 完成“五码联动”疫苗全过程可追溯管理信息系统
23 推进“互联网+预防接种”服务,开通预防接种咨询热线
24 实施“生活饮用水扫描知卫生”项目
25 开展空中、地面立体化医疗救援体系建设
26 推进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
27 开展社区智慧健康小屋建设
28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时服务
29 提升中医药临床能力,推进中西医临床协同
30 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文化推广活动
31 优化个人账户购买商业医疗保险
32 开展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测评与提升
33 推进健康企业与功能社区健康服务融合发展
34 深化长三角重点医院合作共建,推进专科联盟建设
35 推进长三角医疗急救一体化项目
36 推进长三角健康信息互联互通
37 建设长三角罕见病实验诊断协作中心
38 举行“亚洲医学周”论坛,推进“一带一路”肿瘤防治合作
39 启动健康影响评价机制研究
40 举办“健康上海建设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
[相关新闻]
明年全市推广“网约护士”
昨天,上海召开“夯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快实施互联网+护理”工作现场推进会。据悉,本市将持续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级,“互联网+护理服务”明年上半年将在全市所有区全面推广,通过完善政策创新举措,形成“医院-社区-家庭”护理联动机制。
已有40家医院开展试点
目前上海已有1家三级医院、3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社会办医机构开展试点,共计实施2144人次“互联网+护理服务”。
居民只需一部手机即可完成评估、预约、出诊、结果评价等全流程服务,原本需要前往医疗机构才能提供的导管维护、各类注射、标本采集等护理服务项目,在家中即可完成。
今年本市在长宁、静安、普陀、浦东四个区试点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确定重点服务人群即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或母婴人群,明确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当前落实“互联网+护理服务”重要载体,鼓励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探索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并选定11类42项服务项目。相比与其他试点省市,本市开展护理服务项目较多,并纳入母婴、中医、康复、安宁疗护等特色护理项目。
同时,上海加强“互联网+护理服务”全过程管理,设定准入资质、完善制度规范,确保全程可查询、可追溯。
市卫生健康委将与相关部门一起进一步完善政策举措,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优化本市“医院-社区-家庭”护理联动机制,将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
提高老年人签约覆盖率
2015年本市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版,即“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
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家庭医生“1+1+1”医疗机构组合共签约居民超过718万人,签约居民年内在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内就诊率达70%,社区就诊率超过55%,签约居民就诊下沉社区、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效应初显。
今年,本市家庭医生“1+1+1”签约将继续全力覆盖重点人群,并充分结合老年人健康管理、医养结合、“长护险”评估等工作,继续提高老年人签约覆盖率。(记者 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