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攀登者》延长上映一个月,好电影值得时间淬炼价值

时间:2019-10-24

原标题:让更多年轻人去理解当年年轻人

昨天,国庆档“三强”影片中,《攀登者》率先宣布延长上映一个月至11月30日。《攀登者》出品人、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同时向影片所有主创道上“感谢”,“8个多月里,完成这样一部有大片气象的影片,整个团队就是两个字,拼命!”

用攀登者精神拍摄

电影《攀登者》以1960年、1975年中国登山队两次从北坡登顶珠峰,测量珠峰的“中国高度”为题材,塑造了感人的“攀登者”群像。用任仲伦的话来说,这部电影的题材和主题都有规定性,就是把当年攀登珠峰感天动地的壮举拍成一部大片,但如何拍,拍成什么样,主创团队面临技术与艺术的双重考验,“电影圈有句话叫‘拍什么像什么’,用攀登者的精神拍《攀登者》,一步步脚踏实地攀登影片高峰”。

《攀登者》延长上映后,有网友评论,“好电影值得时间淬炼价值”。“《攀登者》的好,在于它的节奏感,跟随剧情,行经幽暗与明亮,垂直向上,见山,见天地,最终见着自己。两次攀登的主线一轻一重,开篇光影拉开,就吊着观众悬空的心。到最后,情绪跟随人物着陆。这样的观影过程也完成了一次‘攀登’。”让任仲伦印象很深的是另一番评论,“这部影片没有配角,人物戏份有多有少,但每个演员都奉献了最好的表演力量,让角色绽放光芒”。

2019年这个“最强”国庆档,《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三部影片拿下票房逾65亿元,业内评价“拍活了主旋律”。何谓“拍活”?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影评人石川看来,关键在于能否树起让观众信服的人物。“《攀登者》的拍摄,有其时间和空间上的困难。影片没有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也并非为了动作场面而展示动作,而是把更多笔墨花在塑造人物上,揭示人物外在与内在的动机,以文学力量加深人物的情感深度。”

理解和传承一种精神

“当年的中国登山队队员们为什么要攀登珠峰?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拍这部影片?”在《攀登者》中饰演测量队员的上影演员剧团演员陈龙说,在前期功课中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演员的心里燃起熊熊烈火。没有发自内心的热情,拍不出这部影片”。

“觇标和人紧紧绑在一起,人在,觇标在”,陈龙透露,影片中这个细节是他与导演李仁港在拍摄过程中商定的。“很多人说,我演的是那个测量‘中国高度’的人。其实我只是那个团队的代表。1975年中国登山队中,光测量队员就有200多位,最终登顶的只有9人。而在所有珠峰之巅的照片中,只能看到8个人。那个没有出现在镜头里的队员,要冒着手指被冻伤的风险,为大家留下登顶证据。即便是登顶成功者,也有‘隐身’幕后的。《攀登者》致敬的不仅是登顶的英雄,更是在登顶背后默默付出的英雄们。”

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登顶珠峰成功的三人中,一位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位是普通的林业工人,还有一位是刚刚翻身解放的西藏农奴。影片中张译饰演的曲松林原型正是当年的四川林业工人、后来的登山英雄屈银华。攀登海拔8600米处的“第二台阶”时,屈银华脱去登山靴、羽绒袜踩上队友的肩膀,在严寒中暴露数小时的脚最终被切除10个脚趾。“电影中,方五洲为救曲松林而舍弃摄像机,失去了登顶的影像资料,曲松林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原谅他。今天的年轻观众或许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要恨你的救命恩人?但当年,我们的父辈就是这样的人。‘铁人’王进喜有句名言,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拍摄《攀登者》,希望让更多今天的年轻人理解当年的年轻人,他们的父辈、祖辈。理解一种精神,同时传承一种精神。”任仲伦说,“让这部影片留在上影、上海的史册,也留在共和国的史册,这是我们拍摄时的态度与信念。”

  • 上一篇:《一号机密》迎来首演 “上海出品”红色原创系列市场飘红
  • 下一篇:上海电气:实业报国 再创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