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创意制作人Benoit /马越
为虚拟杂志《上海人》征集到的部分封面 /受访者供图
33岁的法国创意制作人Benoit Petrus(中文名沛本诺)至今还记得5年前在上海第一次吃生煎包时的情景:一口咬下去,浓郁的汤汁一下子飙出来。在周围顾客一片善意的哄笑中,这个老外觉得既新奇又尴尬,手忙脚乱地去抓餐巾纸……
没想到5年后,在没有经过任何商量的情况下,一位插画师通过作品,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这一幕。
Benoit说自己看到这个作品时非常激动:“我相信这是很多人刚到上海时的共同经历,作品生动地表现了我认为最‘上海’的感觉。”
这幅作品,正是由Benoit发起的The Shanghairen(虚拟杂志《上海人》)项目的入选作品之一。
从今年年初开始,Benoit发起The Shanghairen项目,广撒英雄帖,邀请艺术家们借鉴美国杂志《纽约客》(The New Yorker)标志性的插画封面,用创意插画的形式,来表现上海的独特风情和无穷魅力。
迄今为止,The Shanghairen已经收到80多位中外插画艺术家的作品,最终选了7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11月1日-12月1日,部分画作将在衡山·和集展出。在Benoit看来,每一个作品都是艺术家们画给魔都的“情书”,都代表了艺术家们看待、理解上海和上海生活的个性化视角。
谈对上海的感受
丰富多元的创作空间
《纽约客》创刊于1925年,以刊登新闻、小说和评论为主,并很快形成独特的大都会文化风格。这本杂志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即便在海外也拥有众多读者。
《纽约客》的封面以鲜明的插画风格著称。杂志社邀请当代最优秀的插画师进行创作,展现纽约人的生活日常,每期封面本身就是艺术品。《纽约客》的封面作者当中,最为中国读者熟悉的当属让-雅克·桑贝。从1970年代至今,桑贝为杂志画了100多张封面图,这在《纽约客》是史无前例的。
正是因为《纽约客》封面的鲜明风格和独特魅力,2013年,在法国,超过100名艺术家被邀请创作虚拟杂志The Parisianer(《巴黎人》)的封面,来展现不同视角下的巴黎。
2016年,东京发起名为The Tokyoiter(《东京客》)的在线杂志封面设计项目,主题就是“尽可能地展现东京的美和特点”。
在看到The Tokyoiter和The Parisianer项目之后,Benoit萌生了做The Shanghairen的念头。“做这个项目首先是基于非常私人化的理由:我喜欢上海,过去5年我经常钻进上海的大街小巷体验城市生活。我希望以一种原创又有趣的方式将它表现出来。让熟悉上海的人们找到惊喜,让世界感受到这个城市的精彩。”
更重要的是,Benoit认为上海与纽约、巴黎、东京一样,可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城市面孔”。“上海有很多不同的东西共存,新的和老的,东方的和西方的,特别摩登的和非常古旧的,城市生活和文化非常丰富多元,这给了艺术家们足够广阔的创作空间。我们收集到的作品也证实了这一点,很多插画师都将这种多元性表现了出来,非常有趣。”
谈征集作品定位
最重要的是“上海气质”
今年1月,Benoit将自己所做的The Shanghairen项目介绍,发给从网上搜到的20位插画师。没想到,绝大多数插画师很快就给出了积极的回复,表示愿意加入。Benoit随即扩大了约稿范围。他笑言原本只是期待能拿到三、四十位插画师的作品,没想到最终收到超过80个作品,并从中精选出了70个。
Benoit告诉晨报记者,The Shanghairen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插画师们的想象力和原创性,但毕竟有“上海人”这个大主题,所以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征集标准。
首先是必须紧扣主题,具有“上海气质”。“在我们收到的作品中,有的表现画中人在跑步,还有的表现失恋者捧着一颗破碎的心,但这些跟上海没什么直接关系,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城市,所以就被我们退掉了。”
另一个标准是画面不能过于抽象,否则普通观众会看不懂。“有的作者交来的作品非常抽象,我们也看不懂到底在说什么,他就解释哪个元素是在表达什么意思。但我们希望这个系列是易于被大众接受和理解的,插画师要通过作品来说话,而不是通过文字解释来说话。”
最终精选出来的70幅插画作品,呈现出上海城市的方方面面: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黄浦江上的外白渡桥,幽静深远的老马路,弄堂中的石库门建筑,是天南地北的旅人对上海的最初印象;轻挽发髻、旗袍袅娜的女人,西装革履、叱咤风云的男子,则刻画着上海滩浪奔浪流的不朽传奇,等等。
“通过这批作品,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得到,虽然中外艺术家们对上海的印象都不一样,但他们共有的是对这座城市和城市生活的热爱,以及有创意的、个性化的表达。”Benoit说。
谈征集作品特点
首先就想到“上海女人”
有意思的是,为了呼应“上海人”这个主题,在个性化的表达之外,艺术家们的创作也有不约而同的细节巧合。Benoit回忆,在他刚开始收到的插画作品当中,发现很多插画师都用东方明珠作为背景,甚至作为主要构图。于是他主动跟插画师们沟通,希望他们能在东方明珠之外,多多表现其他具有上海特色的地域性标志。即便一定要用到东方明珠,也尽量不要作为整张画的主图。
虽然很多插画师听取了Benoit的建议,但记者也看到,在最终入选的70幅插画当中,东方明珠依然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上海地标。
最令Benoit意想不到、觉得特别有趣的一点是,只要插画师们主要表现的对象是人,那他们绝大多数都会选择女性。“这太好玩了!给我的感觉是只要一说到‘上海人’,艺术家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上海女人’,还有经常出现的旗袍。之前无论是The Parisianer还是The Tokyoiter,都没有这么明显的倾向。”
在这些充满“女性气质”的插画当中,有一幅选择以上海女作家张爱玲作为主构图。“她想象张爱玲坐在凯司令店里写小说,然后画面上还有她最爱的大闸蟹和小笼包,这一切都很‘上海’。”
谈为首期选作品
首选“生煎包”做封面
如果像《纽约客》那样,做一本名为《上海人》的杂志,您会用哪个作品做为首期封面?
面对这个问题,Benoit直言太难选了,“因为‘上海人’必须是一个系列的组合,很难用单独的一幅画来表现。”
但他随即话锋一转,幽默地说:“如果要推荐给从未到过上海的法国人,我一定会选‘生煎包’这幅。我记得5年前我第一次在上海吃生煎包时,第一口咬下去汤汁扑出来的情景,那真是又尴尬又新鲜有趣的经历。法国人对吃的东西最感兴趣,这幅画一定能吸引他们。”
Benoit笑言,在观看The Shanghairen作品的时候,观众几乎可以从画面中“闻到”到生煎包的香味,“听到”街上车水马龙的声音,“会触动你的每个感官”。
也因此,他正在寻找一个更大的展览场馆,希望将来以多媒体形式呈现这些插画作品,让上海变得可观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