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长三角一体化的“进行时”和“将来时”

时间:2019-11-06

  

沪通铁路长江大桥贯通后,凭借飞驰的高铁列车,南通将完全融入上海都市圈。 李茂君 孔玮 摄

    “一体化”这个关键词,在长三角已经热了很久。尤其最近这段时间,迎来几个重要节点:国务院批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11月1日揭牌。

    这一年来,长三角多了一条条不断连通的“路”、一个个不断叠加的“圈”、一张张不断织就的“网”、一幅幅不断绘就的“图”。这是打破行政藩篱、实现要素自由流动的“进行时”,也是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创新探索的“将来时”。

    “路” 要素自由流动

    去年10月,长三角首条省际断头路——上海青浦盈淀路与江苏昆山新乐路打通。这条1.29公里道路连通,终结了两地居民行至省界处“只能走小桥、不能开大车”的历史。同时开通的还有两条昆山市至青浦区的跨省公交线路,在新背景下,开启毗邻地区开行“跨省公交”的新探索。

    打通一条断头路,背后是“跨省创新”。青浦和昆山探索的“双方立项、一方代建”模式,既解决了跨省审批难题,又保证了工程整体性,成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生动样本。去年6月,沪苏浙皖共同签署《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首批重点推进17个省际断头路项目,青浦至昆山的断头路便是其中一条。

    打通断头路,“发展路”也就通了。去年沪苏之间打造的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正谋求科技、产业、资源、市场、人才等领域同城化发展。“别小看嘉定、昆山、太仓这三个边界小城,一旦他们深度融合,所爆发的能量惊人。”上海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

    一条G60高速公路,正成为长三角一体化“高速路”。G60高速公路松江段旁,正在建造全长1.5公里的“拉斐尔云廊”,建成后有望成为世界最长的城市产业长廊。科技感十足的云廊本身,还承担了两大国家级重大课题。

    以上海松江为“起点”的G60科创走廊,横贯长三角9座城市,被定位为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这条走廊,破除的是行政区划藩篱,探索科研创新等要素资源充分自由流动。杭州奕安济世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杨晓明说:“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这条通道上,生物医药有两个高地——苏州和杭州,苏州侧重前端研发,杭州更注重后端产业化。”

    这条“科创走廊”也是金融市场的“高速路”。今年2月,G60科创走廊九城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将在上交所设立“上证G60科创走廊综合指数”和“上证G60战略新兴产业成份指数”。为加强金融创新合作,上交所还在长三角地区设立10个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或工作站。三省一市共同签署《长三角科创板企业金融服务一体化合作协议》,助推科创板和注册制试点落地。截至10月27日,共有166家企业申报科创板,其中三省一市共计66家,占比40%;科创板挂牌企业中,长三角企业更是接近半数。

    在长三角,还有能源互济互保之“路”。如已经贯通的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的越江管廊,由此形成贯穿皖苏浙沪的华东特高压交流环网,以及浙沪天然气联络线一期工程建成投产等。

    “网” 发展优势相“乘”

    长三角一体化,要激发蕴藏的“乘数效应”,而“网”状正是“乘数效应”的重要实现方式之一。这一年来,长三角的一张张“网”正越织越密。

    先是创新网。早在2003年,沪苏浙两省一市签署《苏浙沪共同推进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协议书》,整合大型科学仪器。如今这张“长三角大仪网”,整合了4.5万多台、价值超过519亿元的大型科学仪器。今年5月,在安徽芜湖举行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重要成果发布会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起成立“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9月,联盟发布包括复旦大学牵头的智库论坛项目、南京大学牵头的量子材料与物态调控创新创业中心项目等5个首批合作项目。

    长三角高铁成网。13亿人次,这是长三角铁路网去年的旅客发送量。到2020年末,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将达1.3万公里,其中高铁超过5300公里,将让更多长三角城市实现“同城化”。工作日往返常州与上海双城的小陈,特意把房子买在离常州高铁站只有15分钟车程的地方,在她看来,坐火车早已和搭地铁一样。她期待,未来能有一张长三角的“火车月卡”。长三角地铁“通票”已经有了,上海、杭州、南京等8个已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实现扫码便捷通行全覆盖。

    长三角还有一张优化营商环境、惠民利民的政务服务之“网”。今年5月22日,长三角区域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开通运行,在上海、苏州、杭州、合肥等18个城市实现“一网通办”,设立164个线下专窗办理点,实现51个事项跨省办理,覆盖地域不断拓展。截至10月10日,长三角全程网办办件量170万余件,线下专窗办件729件,咨询引导服务6309次。

    “圈” 实现“以小融大”

    1976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世界上的城市群体系》论文中,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列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如今的长三角城市群,正代表中国活跃在世界经济版图,全面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把这个“群”拉近了看,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个个不断叠加“圈”,如其中实力最强的上海都市圈,以及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等。

    4年前,上海市发改委在牵头编制“十三五”规划时,所做的相关调研显示,不少总部在沪的企业,制造基地在苏州、无锡、嘉兴、宁波、南通以及舟山,企业分布轨迹形成了一个以市场联系为纽带的“圈”,而这正是“大上海都市圈”的核心圈层城市。

    都市圈也是“朋友圈”,正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实现“以小融大”。现在,一个“轨道上的都市圈”正在形成,长三角正越变越“小”,都市圈的叠加效应也必将迸发更大活力。在长三角,高铁利好消息不断——商合杭铁路年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沪通铁路一期明年具备通车条件,沪苏湖铁路力争年底前开工,北沿江高铁、沪通铁路二期等铁路项目前期工作抓紧推进。

    随着长三角更多高铁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圈”肯定会越来越大。去年10月,黄山市加入杭州都市圈。今年1月4日,杭州市党政代表团搭乘杭黄高铁赴黄山“走亲戚”,签署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打造杭州都市圈合作示范区等“1+9”合作协议,当天下班前就回到杭州办公室。

    今年3月,沿着宁杭高铁,杭州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在南京交汇,讨论宁杭生态经济带发展。会上形成不少区域共识,其中一条是——绿色应成为长三角区域内都市圈的“底色”,而11月1日揭牌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任务之一就要携手共立生态绿色新标杆,强化生态环境治理,优化生态空间结构,善于转化绿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打造风景优美的世界著名湖区。

    在苏浙交界的江苏宜兴市,当地人深知“一汪清水”的价值。当地人说,宜兴竹海的取水点,经常有附近居民乃至住在宜兴城区的人前来拎着水桶取山泉水,他们“甘愿付门票”。

    “图” 跨区域“不迷路”

    如果说,长三角区域代表着中国区域经济新发展的宏伟图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也许是点睛之笔。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横跨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为660平方公里。这块“世界级的料子”已经吸引来华为青浦研发基地这样的“示范”项目。大家相信,有风景的地方会有新经济。

    作为两省一市携手共立的生态绿色新标杆,正谋求“一张蓝图”管全域,未来一体化示范区将共同编制一体化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并建立统一的规划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一个平台管实施。“一张蓝图”背后,将是一条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

    在长三角,还有一幅资源共享的跨区域飞地之“图”。上海嘉定正在积极构建长三角科创网络中枢,温州、昆山、太仓合作的一批“科创飞地”正在建设中。宁波慈溪在上海建立“研发(孵化)飞地”,上海则在慈溪建立“产业化转化飞地”,打通高端人才资源双向流动的“通道”。

    市场一体化的“图”,也正由三省一市一同绘就。今年初,三省一市在沪签署长三角地区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加强长三角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扩大内需,增强整个区域的发展动力。

    还有一张“图”值得一提,长三角正协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绘就出海之“图”。去年12月,长三角对外投资合作发展联盟在沪启动,三省一市正携手打造海外投资和专业服务平台。(记者 任俊锰)

    原标题:打破行政藩篱实现要素自由流动,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创新探索树立标杆

    三角一体化的“进行时”和“将来时”

  • 上一篇: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 “一带一路”国别汇在沪启动
  • 下一篇:“买方更有动力 展方更多期待” ——中国巨大消费潜力吸引中外商家“联姻”进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