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人民教育家,上海和杨浦教育的一张名片。2020年12月29日,被列入教育部重点课题的《人民教育家于漪教育思想区域转化与应用的实践研究》开题,于漪教育思想区域转化与应用的三年行动计划同步开启。开题会上,播放了于漪特意录制的15分钟讲话视频,她对未来课题研究提出恳切寄语。
于漪指出,这个课题中有两个词非常关键,一个是“转化”,一个是“应用”。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并不是去搬运、抄袭某个观点某个做法。力气要用在转化上,这个转化应该是创造性的转化,这个应用应该是创新型的发展。“不是说用我的一些现成的认识和观点,而是要面对当前的教育现实、当前的教育挑战,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办?应该怎么寻求破解难题的方法途径。”
于漪清楚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书店里卖的书最多的是“题库题海”。在一次市委召开的座谈会上,于漪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育人,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完成,而绝对不是育分。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是不行的。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一定要传授做人的准则。”
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周增为说:“于漪的教育思想,是一部活的教育学,其中蕴含着育人的规律。”她认为,时代在改变,所以对于于漪教育思想的学习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转化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是于漪的座右铭。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华师大教授郑金洲回忆,有一次请于漪作报告,结束后怕老人辛苦,想先送于漪离开,但是于漪坚持留下来,要听后面的演讲和报告。“不断学习的精神,也是于漪教育思想精华所在。”
于漪谈到,“我做了新中国教师本分的一些事。现在面对新时代,我这里头有很多已经不适应了。现实的社会、现实的教育任务比教材上复杂得多,所以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学习。”
她指出,“现在有很多原来没有碰到的新问题,因此这个创造性的转化,一定要有中国立场、世界视野、时代命题。思想不能凝固,认识不能固化,如果凝固了、固化了,那么发展就会僵化。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型的发展,就是从中吸收一些有益的元素、有益的思想,把它作为深层的思想依据,在新时代的教情下再加以发展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