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更环保的材质替代塑料,是目前控制塑料污染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此背景下,可降解塑料制品似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生活中,一些质疑声随之产生:同样是塑料,可降解塑料就不会产生污染吗?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大量可降解塑料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准备好了吗?
如何避免可降解塑料沦为干垃圾
“目前可降解塑料制品占比小,分拣出来作为干垃圾处置。”爱分类上海末端负责人李成华说,按重量计,目前爱分类在上海日均回收到的可回收物中,塑料废弃物占一成多,其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聚丙烯(PP)是最多的3种塑料成分。上述几种传统塑料制品已有非常成熟的循环处置闭环。
对于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环节而言,可降解塑料制品却是个全新课题。李成华说,仅成分单一的可降解塑料种类就已经非常多,对应的处置方式不尽相同,可能是光降解,也可能是热氧降解、堆肥降解等。因此需要投入大量成本,按下游所需的种类对可降解塑料进行精细化分拣,末端也要投资兴建一批可降解塑料专用的分类集中处置设施。“靠纯市场化来推动可降解塑料的分拣、处置,不太现实。”
可降解塑料进入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怎么分类是个难点。可以实现全降解的可降解塑料,更像是有害垃圾或湿垃圾,需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专门处置。而无法实现全降解的可降解塑料,收运处置端觉得无利可图,很可能沦为干垃圾,进入焚烧厂。既然最终还是一把火烧掉,用可降解塑料来替代传统塑料的意义在哪里呢?
在值得替代传统塑料的地方推广
有必要全面推广应用的可降解塑料究竟是什么?
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透露,国家已在加快建立相关标准,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什么才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可降解塑料;这种塑料究竟要达到怎样的要求。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塑料制品产量超过8000万吨,假设有20%的市场被可降解塑料替代,那么对应的市场规模与现在相比具备百倍的增长空间。“要理性看待可降解塑料,在值得替代传统塑料的地方推广应用,才更有意义。”杜欢政说,在上海,全面推广应用可降解塑料的迫切性并不强,因为上海已建有完善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坚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传统塑料制品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的可能性较小。相比之下,在一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处置设施配套不完善、体系不健全的地区,推广应用可降解塑料更有意义。
推广应用方面应尽快构建合理的市场机制来引导。这一点上,我国多个省市农业部门推广可降解地膜的经验值得借鉴。上海昶法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监郑璐表示,不可降解的塑料地膜不仅威胁土壤环境,还会产生大量回收成本,这给可降解地膜创造了市场空间,但关键要看地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