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采用新制作方式运用新技术手段 上海将摄制《叶叔华》迎接建党百年

时间:2021-01-04

电影《一秒钟》中,正片前加放新闻简报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科教片就是作为正片前面的加片而在影院中放映。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创作了大量优秀科教片,不少在国际上获得重要奖项,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教片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观众对科教片依然有需求。日前市电影局的市场调研报告显示,目前郊区及农村群众对科教片数字公益放映有大量文化需求。在B站,也有不少年轻人翻出老科教片重新品鉴。

大银幕上还能看到科教片吗?上影集团科教电影制片厂(上海东影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佳介绍,目前的创作主要以科普影视为主,包括科普电视栏目、科普短视频,几部科教电影已经申请立项,由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牵头的“科技大师”系列大银幕电影正在进行第二部的摄制工作。这部有关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学家叶叔华的电影纪录片,将作为迎接建党100周年作品在2021年6月首映。

未来将有10到20部科教纪录电影

2010年上影集团恢复科教电影制片厂,并由上海东影传媒有限公司承担科影厂的功能,生产科教片和纪录片。近年来,在上海市科委的指导和支持下,东影传媒每年生产科普影视超过2000分钟。日前,上影集团科教电影制片厂(上海东影传媒有限公司)获得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我们也尝试着让科教电影回归大银幕,由于一些客观原因,目前还是有一定难度。但上海有艺术院线联盟,给了电影多元的放映选择。”林佳手上已经积累几部科教纪录电影,此前科学家吴孟超、严东生的传记电影在小范围试映中取得了不错的反响,近年来《二十二》《我们诞生在中国》等纪录片票房屡创佳绩,也让他有了试水大银幕的念头。“新科影近几年不断产出科教纪录电影,还将整理老科影的优秀科教片,挑选合适的选题续拍,未来会有10到20部宽银幕科教纪录影片出炉。”

针对农村市场的定制题材也是科教片的一个发展方向。市电影局调研报告显示,就近年全国范围内的订购情况来看,“院线自制片”中最成功的当属科教片,排名靠前的多为院线结合本区域群众实际需求制作的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的科教片,如《农村安全用电小故事》《现代农村生活环境治理》等。

林佳介绍,目前新科影由上海市科委委托拍摄的高清科教片系列汇集了2010年至今的科研成果,包括民生、医疗等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这类作品是“准电影”级别,未来有望进入农村数字公益放映,满足农村观众对科教片的需求,更好提升上海公共文化服务。

创作更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上海曾是中国科教片重要的生产基地,上科影摄制的众多影片拿下了多项国际与国内大奖。早在1956年10月的第一届威尼斯国际科教片电影节,上海科影厂创作的《水土保持》《根治水稻害虫三化螟》《淡水养鱼》《培育壮秧》《杉木》等科教影片获得大赛荣誉奖。

科教片也见证了电影拍摄手段的进步。上科影是最早使用国产摄影机,最早使用国产胶片的科教电影制片厂。在1955年的影片《根治水稻害虫三化螟》中,为了迅速捕捉到三化螟咬食稻苗芯的镜头,摄制时在摄影镜头前加置放大镜,这是我国第一部运用放大摄影的科教片。1962年的《金小蜂与红铃虫》则首次尝试倒置镜头,把物像放大20到50倍。

最近,新科影和农科院合作拍摄了短视频《香菇的一生》,获得被誉为“科教影视奥斯卡”的中国龙铜奖。短片采用了新的叙述方式,以诗歌化的语言描绘了香菇从孢子成长为实体的过程。创作团队多年扎根大山寻找野生香菇,采用了大量微观摄影来呈现肉眼所看不见的真菌生长发育的过程,并首次拍摄到了微观下香菇发育中最重要的环节“锁状联合”。未来,短视频和新媒体也将是新科影的探索领域,林佳相信,平均年龄30多岁、有着七八年科普工作经验的创作团队,可以在传统科教片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新的、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科教片在新时代应该以什么样的样态更好地存在,是“新科影人”思考的重点。科教片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历史,并吸引当下年轻人的关注。科研中最枯燥的是基础研究,但把它们影像化记录下来,十年后就会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在新科影的资料库里,有许多珍贵的老资料,如牛胰岛素发明、上海一号线开通、万吨水压机建成等。当下科教片中真实而严谨的记录,也在为科学保存着影像历史。“也许科教片不会有太大市场,但希望我们的创作能让更多人看到,传递科学知识。”林佳说。

  • 上一篇:禁塑限塑 商家消费者如何应对“拿走”问题
  • 下一篇:拿出满足市场需求的特色商品 “农”字头社区生鲜店沪上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