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探索以数字化方式解决社区治理中的痛点与难题。在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一直以来困扰居民生活的电瓶车充电与乱接电线问题,成为当前数字化改造的关键场景。记者获悉,该街道正通过铺设四种公共充电装置,解决沿街小商铺及快递小哥群体的“充电难”问题;同时,通过物联技术将区域内充电装置全部纳入“一网统管”线上平台,便于全天候监管充电安全。
因地制宜满足充电需求
不久前,金梅园居民区梅川路141弄沿街路段突然多出一排一米高的围栏。围栏上描着彩绘,周围点缀着绿植,像一处特意安排的街景。走近了,才发现这排围栏具有特殊功能。它的背后设置了多个电动车充电端口,居民通过微信、支付宝扫码,根据提示选择对应端口编号,支付完成后即可为电动车充电。
这是曹杨新村街道与中国铁塔公司联手打造的花坛充电桩。如果使用银联云闪付App还能享受“1分钱4小时”的优惠。充电桩的设置直接为沿路小商铺带来了方便。梅川路上一家房屋中介公司的员工告诉记者,公司里几乎每人一辆电瓶车,充电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自从有了这套装置,再也不用抢插座了。
街道辖区内,小马路居多。沿街门店经营者使用电瓶车的现象较为普遍,平日拖线、飞线现象严重,增加了用电安全隐患。此次街道数字化改造的首批充电桩分别装在梅川路、枣阳路、桂巷路3条电瓶车流量较大的马路。在设计中,通过改造原有的非机动车停放区为数字化可充电停放区,不仅没有占用公共道路空间,还客观上规范了非机动车摆放,增加了周边绿化面积。同时,考虑到老年人群使用数字设备的障碍,充电桩在满足线上支付的同时,也支持IC卡支付。卡片只需通过小区物业代办即可。
除了路面充电桩,街道还在辖区内配置其他三种类型充电设施。一种是地下车库充电桩,首批50个已安装完成;第二种是充电柜,试点安置在杏梅园小区,有需要的居民可以将自己的电瓶卸下,锁入柜中完成充电;第三种是换电柜,尤其适用于快递小哥等对电瓶电量高度敏感的职业人群。只要驾驶者使用的是可替代的国标电瓶,均可以打开换电柜更换满电电瓶,零等待上路骑行。目前,已有快递公司与街道合作,租赁换电柜放置可替换电池,以方便从业者使用。
电瓶使用情况全部“入网”
点一点手机,即可完成电瓶车充电,这给市民带来了方便。不过,充电设施毕竟具备一定的使用风险,如何同时确保使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城市治理者动了一番脑筋。
记者了解到,首批试点布局完成后,充电桩的使用率非常高。尤其是街面上的充电桩,几乎全天候属于满载状态。下一步,曹杨新村街道计划加快布局,在枣阳路、兰溪路、桂巷路,以及源园、北岭园、南溪园等老旧小区增设充电设备。而为了便于市民就近找到充电桩,街道将把所有充电桩的位置和使用状态通过街道微信公众号实时更新,市民一扫即可知晓。
与此同时,烟感、温感、气溶胶灭火等装在充电端口的感应装置,也全部远程连接街道的“一网统管”大数据管理平台。通过城运中心的大屏幕,所有充电端口的安全情况、使用情况可以滚动更新、实时上报,也便于消防队、房管中心、中国铁塔公司等各方力量及时作出安全响应。
此外,“一网统管”大数据管理平台也将全面收集辖区内电动车充电设备使用数据,便于街道对充电桩在辖区的合理规划安置进行研判,逐步使整个充电体系运转更合理、更安全。
据介绍,近年来曹杨新村街道围绕城市数字化改造已做了一些试点,如在一些小区内加装精准捕捉、追溯、举证高空抛物的“曹杨眼”;加装向垃圾投放行为不规范的居民隔空“喊话”的语音呼叫系统;为方便老年居民,推出刷身份证代替扫“健康码”的智能终端等,以数字化手段破解了一些城市治理过程中的难题。(记者 杜晨薇)
原标题: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探索以数字化方式解决电瓶车充电与乱接电线问题
解决“充电难”,“一网统管”监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