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万镇路(梅川路至金沙江路)道路积水改善项目正式通过验收,宣告列入今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的11条中心城区道路积水改善工程画上圆满句号,惠及徐汇、静安、虹口、普陀、闵行、宝山6个区的居民。
“出门湿脚、回家洗脚”成历史
对家住洛川路的李庆香而言,出门买菜曾是一桩苦事。由于沪太路与洛川路、洛川路与沿街小区之间分别存在10厘米左右的落差,每到大雨天,便有一条“河”横亘在小区与合阳菜市场之间。严重时,积水甚至没过膝盖。正常步行不到5分钟的路,很多人要花上两倍甚至更多的时间。
由于该地区的排水系统为雨污合流制,这条“河”其实是雨水与污水的混合物,又黑又臭,脚沾水就脏。“从小到大都住在这里,60多年,就盼着哪天下大雨出门不再蹚水、回家不再洗脚。”李庆香说。
今年,她终于如释重负——工程量为1022米的洛川路(泾惠路至沪太路)道路积水改善工程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9月顺利收尾。原本600毫米到800毫米直径的“毛细血管”换成1000毫米到1200毫米直径的高强度大管,排水能力大大提升。即使经历多个台风天的挑战,居民们也不用“出门湿脚、回家洗脚”了。
沿街的底层商铺经营者也笑开了花。“以前‘发大水’,我好几天都不敢进货,因为居民出不了门。”阳易水果店的店主说,店开了七八年,今年汛期还是头一次没有用纸板箱和沙袋挡水。
“毛细血管”改善要等条件成熟
上海中心城区道路积水改善工程始于1998年,专攻排水管网老化、管径小、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低等问题导致的暴雨积水路段。22年来,已有325个类似洛川路这样的道路积水改善项目落地,惠及杨浦、虹口、静安、普陀、长宁、宝山、徐汇、闵行、黄浦9个区,敷设总长158千米的排水管道。
上海市水务部门表示,道路积水改善这项民生工程将继续下去,目前可能以每年敷设排水管道5千米到6千米、总投资1亿元至2亿元的规模循序渐进。
大多市民拍手称快的同时,也有一些质疑声。一些路段积水改善工程量仅一两百米,为何周边居民一等就是数年?市水务局排水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老百姓有质疑,完全可以理解,但积水改善工程要落地,取决于很多客观因素。
经过20多年攻坚,剩下尚未实施积水改善工程的道路大多有一个共同点:所在位置属于相关排水系统的“末梢点”,即一个排水管网系统的最上游。这种点位的排水管网在业内俗称“毛细血管”,管径一般较细,且管内水动力较弱。照理说,这样的薄弱环节应当尽快改善,但从工艺角度出发,必须要下游的管网先改造成熟,才能“顺藤摸瓜”改造上游的“毛细血管”。所以往往要等到改造条件真正成熟,才能水到渠成。
此外,大多数项目的工程量看似仅数百米,但资金投入至少上百万元。据透露,今年列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的11个道路积水改善项目和1个储备项目,共12个项目的工程总投资合计高达1.3亿元。
“小动作”看在眼里暖在心里
改造前周边居民对于工程影响的担心,尤其是交通、噪音等方面,往往也是道路积水改善项目落地的阻力。以洛川路项目为例,由于工期与附近交通干道的大修“撞车”,起初的改造方案是夜间一体化施工,白天用钢板盖住路面缺口。这样做,白天的路面交通是不受影响了,可分担部分附近干道施工产生的通行压力,但洛川路项目范围内,涉及6个住宅小区和2所学校,晚上开工难免扰民。
民生无小事,早在今年初,施工方未雨绸缪,与道路沿线的居委会进行党建联建,主动听居民“抱怨”,对施工路段进行长期的交通监测,并上报交警部门研究,最终采取半封道路的施工及交通方案,出土方、破路等可能产生较大噪音的施工环节全部集中在白天进行。实际留给施工团队的时间十分紧迫。普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朱松鹰坦言,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工程进展缓慢,面对汛期和开学等因素带来的压力,也本着尽量减少对沿线居民生活影响的初衷,实际施工时间只有大概两个月。为此,施工方加派两倍人手,分3个工段同步进行。为确保快而不乱,施工团队事先使用先进的探测技术,成功识别出数根此前未掌握的地下管道和光缆,及时调整新敷设管道的线路。
一系列施工“小动作”,居民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有居民说:“都知道是为了我们好,平时有点不方便,忍忍就过去了!”
虽然项目早在今年9月底已完工,但在道路积水改善工程实施过程中,有不少居民提出能否顺便将沿线小区破损的围墙和坑坑洼洼的上街沿也修一修,这些话施工方记在心上。这周,在普陀区多个部门的支持下,宜川一村小区附近的上街沿已开始铺设沥青,很快周边居民就能走着平坦的路去买菜了。(记者 陈玺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