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一门进、一窗办,当好“店小二”,深受市民好评。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制图:冯晓瑜
一大早,玖燕面馆就忙活开来了,周边居民爱吃的爆鳝面、腰花面、红烧牛腩面,得早早备料,汤底都是用骨头现熬的,清早就炖上了。在美团点评上,这家位于宝山区庙行镇的门店标注着“新店入驻”字样,开店才2个多月,大部分食客已是熟客。
目前,上海共有“持证上岗”的餐饮服务单位10万余户,此外,还有大量像玖燕面馆这样的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它们给城市生活带来便利和烟火气。
一座城市营商环境好不好,既要看龙头企业的经营便捷度,也要看小微企业甚至更小单元的获得感。得益于上海的小餐饮备案制度,没有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双证”的小餐饮单位,如今也被纳入规范化管理,得以“准生”,为市场增添活力。
不再“一刀切”,让每一颗小“种子”都有发光可能
玖燕面馆大约有80平方米,开在一二八纪念路的主干道沿街,生意的一半来自周边居民,一半来自过往路人。店主邵春燕是“新手上路”,去年10月开店之前,她是附近一幢写字楼的物业主任,常听同事抱怨“吃不到好的面条”,于是萌生创业念头。
但半路创业的邵春燕还是有点忐忑:在2020年疫情的特殊时期,餐饮业遭受较大影响,这个时候冲进来,是个好时机吗?开设餐饮店需要“双证”齐全,对于想要闯一闯的新手而言,会不会太麻烦?这时候,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给了她一颗“定心丸”,提议可以先申请“小餐饮备案”。于是,邵春燕备齐材料,只跑了一次,备案申请几天就下来了,“比想象中顺利”。
邵春燕口中说的“小餐饮备案”,即“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临时备案”,最早于2016年在浦东新区试点,后来在全市范围内普及推广。简单来说,“小餐饮备案”制度相当于一个“缓冲带”,有别于以前的“一刀切”模式——要么持证经营,要么无证取缔,对于小餐饮服务的起步者来说,非常贴心。
与玖燕面馆一样,位于宝山区高境镇的粮膳好汉·煲仔饭瓦罐饭也是去年开业的新店,但情况又有些特殊——门店的出租方是集体产权,没有产权证,在以往是难以办理营业执照的。但这种情况,如今也被新的制度考虑在内。店主纪军表示,出租房提供了房屋四联单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派人上门检查场地,符合要求后就可备案,“办理速度非常快”,而且,外卖平台也都认可“小餐饮备案”。
宽进严管,释放经济活力也为食品安全“上锁”
热气腾腾的一碗面,是“最抚凡人心”的美味。开业以来,玖燕面馆的营业额正慢慢往上走,生意好的时候,一整天客人不断档。为了打理门店,邵春燕生平第一次雇人,一口气请了4位员工,“感觉肩上有了社会责任”。
制度改革释放巨大经济活力。美团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餐饮商户以中小微企业为主,86.5%餐饮商户为个体店,48%的门店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59.1%座位数量在20位以下。虽然小型餐饮服务犹如一道道微光,但它们催生了庞大的就业岗位,起到了“稳定器”作用。
从政府角度而言,“小餐饮备案”给中小创业者带来可获得性和便利度,是营商环境向优、公平性普惠性向好的体现,但宽进的同时,如何把好食品安全这道关?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小型餐饮退出机制是市场监管部门给出的答案。纪军坦言,虽然拿到的是备案卡,但从未感觉食品安全监管有丝毫放松,“在准生之前,市场监管部门就曾上门查看场所消毒、处理废水、存放垃圾等情况,不仅如此,平时监管部门也会时常来抽查”。
上海去年印发《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临时备案经营品种目录》等6项小型餐饮提供者临时备案的相关材料,并将已备案小型餐饮监管与社会共治、网格化管理等综合治理相结合,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问题。在黄浦区,市场监管部门通过设立标准,指导小餐饮店强化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从而降低违法违规风险。通过验收的达标小餐饮店不仅能获得一笔奖励,验收证明还能在网络平台公示,为自己赢得商誉。
虽然申请了“小餐饮备案”,但玖燕面馆还是按照“明厨亮灶”的标准运营管理。邵春燕说,“小餐饮备案”的有效期为一年,最多可延续两次,这给了面馆足够的缓冲期,“等我们的运营上了轨道,一定会办理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从创业的小餐饮走向未来的餐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