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华师大校长钱旭红:推动新文科发展,培养具有卓越思维的人才

时间:2021-02-17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旭红

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与使命。建设新文科,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更是解决人类发展面临新问题的新思维和新方法。

自从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要求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以来,新文科建设备受关注。

如何建设面向未来的新文科?

作为一所以文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的校长,同时又是一位理工科出身的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认为,新文科建设除了对传统人文哲社的研究方向有了新的要求以外,对于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强烈的使命感,通过新文科建设,培养具有卓越思维的,面向未来的人才——

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要求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随后,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就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设成为各个高校的关注焦点。

那究竟该如何建设新文科?新文科的建设目标究竟是什么?

社会大变革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关系社会的繁荣发展。

文科教育是培养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人,是产生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文化,是形成国家民族文化自觉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早有观点认为千年前欧洲发展的每个重要节点,几乎都是吸收东方文明而完成。数千年来,中华文明虽经多次战争纷乱,却仍然培育了“融合与协调的智慧”。我们在欣赏、汲取西方文明时,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自身的传统文明。

人工智能和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告诉人们,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有可能来临,超人类革命可能发生。提供人文关怀,防止人类的异化,让人类成为超越自身局限、地球局限并拥有无限关怀的宇宙物种,就需要新文科的启明。人比宇宙的星球更可贵!世界人口才70亿,可银河系有400亿颗星球,可观测到的宇宙的球体星球至少为2.8×1024颗。人文关怀、探索未知、服务社会,是新文科永恒的使命。

中国新文科,首要答好三个问题

新文科应该为国家的卓越发展服务,为卓越人才的培养服务。人类文明和科技的发展史,提醒我们需要自省、自觉、自信,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思维。

推动新文科发展,有两个问题我们永远都无法回避,一是“李约瑟之问”:尽管中国古代有诸多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二是“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事实上,李约瑟讲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这一问题更关注的是现代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如音乐、美术、体育、社会学、科学、工程等为何没有在中国诞生。学术界的主流认知是,原因之一在于古中国忽视形式逻辑,缺乏健全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

钱学森所谈的也不是一般的教育和育人,而是如何杰出和卓越。他深知人文美育和思维的重要性,在世时一直梦想着建立能融合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另一门类:思维科学技术。

“钱学森之问”,表面问的是为何培养不出独创性的杰出人才,实际提醒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尚且缺乏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今天,中国GDP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但是,我们学习的知识学科专业体系和育人模式大多来自西方,被世界广泛接受的源自我们自己的独特贡献不多,由此衍生出第三个“之问”:如何才能提供源自中国并能走向世界的中国知识学科专业体系并真正拥有国际话语权,进而真正实现卓越。这既对新文科的发展形成挑战,又提供了重要机遇。

新文科建设重在构建新的学科范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认为,新文科建设重在构建新的学科范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新文科发展不仅应该关注知识和技能,更应关注思维和精神;不仅仅要关注智慧,更应该走向智能;不仅仅要注重并保持文科特色的思维发散,同时也要创造文科特色的思维收敛。

卓越来自健全的思维。每个人都有卓越的可能,即便一些人身有残疾,他们的另一些器官也会变得更加灵敏。思维的缺陷导致缺乏创造力;精神的缺陷导致缺少幸福感;教育的缺陷导致难以培养健全的人和卓越的人;文明的卓越需要文科的卓越。

但是,一个人能否卓越,源自其思维层面是否卓越。

正如生命的DNA基因是由A与T、C与G四种碱基按照互补原则二二匹配所成,人类卓越基因的构成在我看来,也有类似规律,这是由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四种思维方式二二互补匹配所成。这个判断对新文科的卓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造是卓越人才的最核心要素。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它们的基础都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这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思维基本要素训练方面的缺乏与缺陷,会导致人才的创造能力方面的缺陷,甚至人格和认知方面的缺陷。

幸福来自健全的精神。它包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信仰精神。从幸福跃升进阶到卓越,需要思考格局和使命担当上的帮助和提升。

科学精神,高于科学知识和技能,其第一要素是质疑,有质量的疑问、有依据的怀疑;人文精神,高于人文知识和技能,其第一要素是关爱,是与内心自我的和解、对他人和周边及环境生态的关心和爱护;信仰精神,高于智慧说教和技巧,其第一要素是使命,是自我加冕的对家庭、社区、国家、民族、文明、人类的使命。如果缺少了这些基本要素,心理疾患和空心病就会乘虚而入,卓越更无从谈起。

强化使命意识,通过卓越学术牵引育人卓越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新文科建设需要强化“使命”意识。高校新文科建设应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在开拓文科学术研究新领域、新方法、新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学术卓越追求育人卓越,进而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

就高校而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然肩负着 “育人、文明、发展”三大使命。

育人使命就是培养马克思所倡导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文明使命就是参与建立源自中国能走向世界的知识学科体系;发展使命就是为社会和生态发展提供新的力量源泉和工具。仅以华东师范大学而言,学校聚焦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如 “教育+”“生态+” “智能+” “国际+” “健康+”,对接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为社会提供幸福解决方案。

首先,新文科建设需要加强跨学科研究,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产出卓越学术成果。学术卓越包括:前沿交叉研究、战略导向研究、冷门绝学研究。

学科交叉是创新思想的源泉,推动文文、文理、文工交叉融通,需要加强跨学科研究,用人文社会科学回应新技术出现的新问题,用新技术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

具体而言,学校通过设立相关基金,成立跨学科研究平台,立足国内外学科前沿发展,结合学校自身学科特色,重点关注智能教育、数字人文、社会计算、健康管理、大数据治理等领域,凝练了音乐画、量子思维、智能教育等一批新的研究方向,资助立项一批重大跨学科研究项目,组建起多个跨学科研究团队,开发出一批数字人文和知识图谱研究平台,产出一批原创标志性成果,着力推动形成交叉学科。

同时,要加快学术分类评价制度改革,构建以质量与贡献为导向的团队绩效评价体系,加强体现 “新基建”思路的文科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建设。夯实数据基础、工具基础、平台服务,驱动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其次,新文科建设需要在中国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强化自由并全面的思维和能力教育,实现超越知识点的传授,培养文科卓越人才。

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在育人全程贯穿“五育”融合的综合素养提升和健全的思维与精神训练养成,以培养适应新时代民族社会发展要求和世界趋势的拔尖人才和卓越人才。

新文科建设以创新为导向,因此推进新文科教育,一方面必须尊重文科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探索新文科建设跨界育人新模式;另一方面必须超越知识点,加强思维教育。

为此,学校正重点打造《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系列课程和《共产党宣言》《道德经》等四门经典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包括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前沿导向的专业教育、研究导向的教师教育、英才导向的智能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实现文科教育范式的转变,不断强化自由而全面的思维和能力教育,不断富足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作为一所师范院校,我们注重探索打造新师范模式,强化价值引领,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

第三,新文科建设需要加快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提升学科国际话语权和学术国际影响力。新文科建设强调以实践问题为导向,基于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理论,产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原创成果,加大海外传播力度,确立和提升学科的国际话语权。

为此,学校联合学术数据库和分析评价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科睿唯安,基于数据-专家-智能三结合,通过大跨度的交叉创新与合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项目成果,共同研究并发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研究前沿报告》(简称:文科前沿),创立了“数智人”理论方法体系,透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的现状与未来,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构建国际话语体系贡献智库力量,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走向世界、影响世界,确立被世界接受的中国知识体系作出贡献。

此外,高校还应该立足传统特色优势学科,持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建设、英文期刊建设等工作,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标志性成果,传递学术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 上一篇:姚凯: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从保护学生好奇心开始
  • 下一篇:上海返程客流渐增 春运专线守护“夜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