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傅文婧3月2日报道:间隔七个多月,跨越近七十岁,总书记的两封回信,在上海这座红色城市架起一座信仰之桥,连接起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老同志和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的青年师生。
座谈会现场(摄影:成钊)
3月2日,“我们都是收信人”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学习座谈会举行。“90后”老同志们和“90后”青年们面对面,共同学习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学习党史,体悟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回忆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对话理想信念,探讨让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海军某部原政委刘苏闽出席活动并讲话,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出席活动并致辞。
老少“90后”展开信仰对话
“90后”老同志们是历史的见证者、革命的参与者,“90后”青年们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信仰力量的传播者。对话中,“初心和使命”在两代人间激荡。
围绕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海军某部原政委刘苏闽,研究会名誉会长、上海警备区原副政委阮武昌,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挥结合亲身经历解析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如何面向青年人弘扬新四军老战士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如何与青年人共同传承和发扬红色基因。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主任、《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指导教师周晔结合党校、党员志愿服务队及研究会工作,对标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的要求,分享了对笃学、笃信、笃志、笃行的思考。《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程俏媛和谈思嘉则结合自身参与宣讲传播党史故事的经历分享了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的体会。
红色基因深植复旦厚土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复旦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新四军队伍中有着众多复旦人的身影。复旦大学原党委第一书记夏征农、原党委书记盛华、原党委书记林克,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陈同生等多位参与过新四军的老领导、老同志,以那段峥嵘岁月书写下矢志不渝报国情。据不完全统计,复旦大学共有近60位新四军老战士,在抗战期间参加革命的复旦人更是超过130人。
1980年4月14日,由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杭州大学、安徽大学发起,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总会在南京成立,时任校党委副书记、第二书记盛华当选为副会长。听闻总会成立的消息后,复旦大学方晓升、唐培吉大为振奋,与南京大学马洪武等策划在上海建立分会,盛华得知后,与他们一拍即合。除复旦大学外,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沪上高校党史工作者亦极力支持。1980年11月14日,上海分会成立,后于1984年3月正式更名为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盛华任会长。就这样,复旦大学作为与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主要发起方之一,为研究会力量的壮大提供了丰沃土壤。
聘任导师点亮共同理想
在座谈会上,研究会老同志们被聘为复旦大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校外指导老师,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尹冬梅为他们颁发了聘书。
聘任仪式(摄影:成钊)
老同志们的革命精神、奋斗经历是最鲜活的党史教材、最生动的思政素材、最宝贵的育人资源。他们将结合亲身经历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引导广大复旦学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仰、勇敢斗争。
“我们在讲解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中国革命历史真的是一场从危机中寻先机、从变局中开新局的历史奇迹。” 新闻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队长钱威丞感受到老战士们故事和精神的激励。他表示:“我们青年党员要以革命前辈为榜样,把个人成长熔铸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
“听了老战士们的故事,我们深受触动。” 中国语言文学系2019级硕士研究生、《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王君婷说,要多向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老同志们讨教学习,也要发挥青年人的创新活力,联系自己的实践经历,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让初心薪火永相传,真正做到讲出广度、讲好深度、讲好党的故事、讲出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