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立益 朱同玉 李林 袁雯 制图:冯晓瑜
戴立益委员:未来教师培养必须适应全信息时代变化
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如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今年两会提交的一件提案,就是聚焦通过“新师范”建设,提升未来教师质量。
戴立益曾于2014年至2016年兼任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深入了解。他说,基于智能教育对传统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改变, “新师范”旨在构建“两适应三胜任”核心素养培养的师范教育体系,即培养的未来教师必须适应全信息时代变化、适应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胜任全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实践,胜任基于真实问题的教学反思与研究,胜任终身自主学习与可持续专业发展。
有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中学教师544万余人,拥有硕士学历的仅4.7%。戴立益建议:“要探索‘4+2’培养模式,实现师范生本硕一体化培养。探索由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和智能教育、融合教育和准入职实践等三段相互独立又贯通一体的本硕连读教师培养模式。同时,增设先导环节,强化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
对于在师范教育体系中融入智能教育,戴立益说:“不是简单开设几门课程,以掌握几项技术为目标,而是要开展系统变革,促进智能教育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
针对教师职后培训与专业发展契合度低、整体规划统筹弱,培训内容低水平重复、针对性差、职后特征不明显等问题,戴立益建议:“遵循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整体设计职后培训和研修体系。”他举例说,按照入职教师、普通教师、骨干教师、区域名师、特级教师5个阶段,为每个阶段的教师群体进行能力特征画像,设计各有侧重的培训任务。比如,入职教师重点培训基本教学能力;普通教师重点培训学科育人能力;骨干教师重点提升学科教学创新能力;区域名师重点提升学科教学的创新与指导能力;特级教师注重提升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与生成能力。
李林代表:加快培育高价值专利,构建创新链条
“在2020年公开的全球医药卫生专利分类中,原始申请人所在地为中国的专利,在数量上已位居世界第一,我国授权专利数量也已位居世界第二。但在其中的PCT国际专利申请中,原始申请人所在地为中国的专利数量不足0.5万件,专利授权中价值10万美元以上的不足5万件。”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所长李林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呼吁,面对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迫切需求,我国应加快培育高价值专利,助推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价值专利是发明人、专利权人、专利代理人、技术经理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懂技术、懂市场、懂产业、懂法律、懂转化、懂投资”的共同产物。近年来,我国生命健康领域的知识产权数量稳步增长,同时不断完善高价值专利快速审查机制,在推动高标准授权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推动生命健康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李林提出要重视该领域专利的高水平创造、高质量申请和高价值转化。
“当今世界,交叉学科驱动的原始技术创新突破越来越快,2020年全球排名前20的医药企业无一例外已经与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李林举例说,深度学习算法AlphaFold2就是交叉融合驱动源头创新的生动例证,而蛋白质三维结构预测方面一系列里程碑式研究成果必将推动新的高价值专利产出。
在专利高水平创造环节,李林建议,在生命健康领域研究布局中,加强生物学、医学、数学、工程学、物理学等学科的高水平交叉融合,支持研究机构和企业联合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围绕生命健康的核心领域和应用场景,构建集“原理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工程化设计—功能验证—产业技术标准制定—知识产权运营”于一体的创新链条,探索生命健康领域高价值专利创造的成熟模式。
在专利高质量申请环节,李林认为,在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健康知识快速迭代的背景下,我国应大力培育“懂技术、懂应用、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建立生命健康领域高水平专利代理综合服务体系,多方协同促进专利的技术价值、法律价值和经济价值共同提升。
在专利高价值转化环节,李林表示,可借鉴面向早期科技成果“评价遴选在先、资金支持在后”等国际成功经验,以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熟化。可在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中,探索建立生命健康领域高水平专利价值评估方法和评估体系,为高校和各类研究机构的高价值专利培育提供示范。
袁雯委员:“第一任老师”必修课,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从“家长”到“第一任老师”的角色转变,从“第一任老师到第一任优秀老师”的内涵发展,并非自然而然就发生的。“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陪作业,鸡飞狗跳”“吼娃吼出一身病”……这些曾经流传网上的段子,折射出的正是“第一任老师”的烦恼与困境。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从家庭走出,我建议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家长教育课程体系,实施‘第一任老师’必修课制度,将家长教育纳入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袁雯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呼吁。
设计并实施“第一任老师”必修课和选修课制度
“很多育儿焦虑,其实源于家长自身的认知局限。你以为青春期的孩子总跟你对着干,但其实这可能只是他们生长关键期的显著特点。”袁雯指出,首先要抓好孩子成长关键期的家长教育,包括0-3岁、3-6岁、青春期、重要学段衔接期等。因为身处“关键期”的孩子往往具有更鲜明的发展特点,也面临更多的成长机遇和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家长实施有关家庭生活和教育孩子成长以及加强自身修养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有效技能的必修课程,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最近,上海家长学校特意开展了一次由8万多家长参与的家长教育需求调查。参与家长中,妈妈占74%,爸爸占26%,高中及以下孩子的家长占98%。调查显示,这个群体中有83%的家长“迫切需要”或“比较需要”家长教育。分别有82%和73%的家长选择的家长教育课程是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学、家庭教育学;44%和34%的家长选择家庭社会学和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政策法规。与一孩家长相比,二孩家长对家庭教育学需求更高。
袁雯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妇联等相关部门组建家长教育课程建设委员会,研究制定面向不同年龄孩子的家长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并实施“第一任老师”必修课和选修课制度,每一位家长必须完成2-3门“第一任老师”必修课,随后根据孩子成长需要选修课程,从而使自己循序渐进始终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老师”;也使家长学校有章可循,能够持续有效运行。
线上线下相结合,让家长时时处处可学
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需求,这两年正呈爆发式增长态势。袁雯以成立一年多的上海家长学校为例:“去年全年上海家长学校共开25期在线课堂,吸引家长600万人次,今年到目前为止6期在线课堂,就已吸引了500万人次家长。其中最热的一堂课,听课超过150万人次。针对有些家长的个案咨询需求,今年上海家长学校还会推出面向长三角地区的家长咨询热线,有针对性地为家长答疑解惑。”
《家庭教育法(草案)》正呼之欲出,家长学校已被列为促进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将有法律保障。那么如何有效实施家长教育?该由谁来教?家长又该如何学?
袁雯告诉记者,在线教育、自主阅读、线下电视和广播以及学校家长会平台是家长当下接受家庭教育的常见方式。为此她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依据《家庭教育法》制定《家长学校建设实施意见》,由各级政府提供专项资金,明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建设家长学校,面向不同年龄儿童家长提供公益性家长教育课程,重点建设在线课程资源和案例库;组建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和志愿者,提供在线的和基于社区的家长咨询公益服务;研制并推荐家长系列读本供家长自主阅读,避免心灵鸡汤式的漫灌和虎妈狼爸式的喊叫。
“家长教育的本质属于成人教育范畴,我建议将家长教育课程列入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发挥好全国300多所省、地市和县级开放大学的作用,将它们作为家长学校的实施主体之一,通过在线课堂、电视栏目、电台节目等多种平台,拓宽线上渠道提供指导服务,丰富家长的学习形式,让家长能够时时处处可学。”袁雯说。
朱同玉委员:弹性空间设计让医院“平战结合”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全国各地高度重视医院应急储备能力建设,但如何发挥国有资金的使用效益,避免资源的闲置、浪费,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共递交了四份提案,其中依然少不了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这一“老话题”的“新思考”。
公共卫生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必须坚持平战结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物资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回顾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实践,朱同玉提出,医院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前线”,在设计中引入“弹性空间”理念尤为重要。
何为弹性空间?朱同玉解释,弹性空间设计即允许多种功能在同一空间中发生,通过功能之间转换便捷,实现对同一空间的多功能支配。比如病房、门诊等普通诊疗区域平时用来接诊和收治常规病人,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即迅速转化为应急救治场所;或是停车设施平时用于就诊者车辆停放,“战时”迅速转化为应急方舱,用于医疗救治、隔离观察或收容休整。
“弹性空间设计有助于适应平战状态下,不同收治规模、病种结构下,医院功能定位的高效转换,进一步提升医院的收治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朱同玉分析,这既是处置突发公共卫生风险的需要,又可与城市人防工程体系有效融合,成为人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前,由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与相关企业合作研发并申请专利的智能方舱停车库已投入试运行。其整体框架采用环保、轻质、高强、隔热、防辐射、耐腐蚀、易清洁材料,展开后的方舱可同时容纳两张床位,内部配备空调、生命监护系统接口、医用氧气接口、5G网络、电视信号接口、外接电源接口,可与配备具有卫浴功能和污水处理系统的方舱联合使用。同时,医院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方舱功能,除了病房外,还可改造成为物资仓库、护士站或简易手术室等。
“上海城市人口约2500万人,车辆拥有量约450万辆,如在上海市三甲医院试点应用智能方舱停车库,一方面可缓解就医停车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进一步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前沿阵地的应急处置能力。”朱同玉透露,目前智能方舱停车库已迭代出“2.0”版本。
弹性空间设计可更好地体现医院“平战结合”的功能定位。朱同玉建议,在“十四五”时期的大体量医院建设项目中,可以引入弹性空间设计理念,高度关注常规诊疗区域,如门诊、病房,公共设施区域,如停车场、绿地等的弹性空间建设。同时,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将弹性空间设计纳入医院建设的标准规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