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上海南北高架道路工程启动,申字道路规划图的中心,一个老石库门建筑辅德里625号被保留下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就在申字蓝图的正中心……”昨天,非虚构戏剧《辅德里》在海上文化中心五楼排练厅首次展示排练片段,该剧将于4月23日作为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开幕作品在大宁剧院首演。
《辅德里》由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宣传部、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出品,是首部聚焦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以中共二大会议所产生的七份重要文件为主线的非虚构戏剧,计划演出100场,力争“不仅在上海演,在全国也创出影响力”。
2019年底,《辅德里》启动策划,作为党史题材重大文艺作品。制作人李东坦言,“以辅德里625号中共二大会址为靶心向周围延展,创作充满挑战,形成文本过程持续了六个月”。他感谢静安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旅游局给予机会,“能把中共二大历史搬上舞台,展示当代戏剧工作者对于党史的全新思考”。
《辅德里》总叙事、导演牟森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2010年,他参与上海世博会展示,“每个人的梦想是一座城市理想的微观体现”。2013年,他为上海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做开幕演出《上海奥德赛》,“普通人构成了上海历史,每个参与者都是英雄”。此次《辅德里》创作,从非虚构文学到非虚构戏剧,牟森对于为何选用这一戏剧形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在剧本完善过程中吸收了党史专家等多方意见,最终采用‘非虚构’方式,确保排演文本内容的准确性”。
在《辅德里》排练片段中,歌队以演唱的形式向观众讲述1921年、1922年党的历史,演员们时而是历史叙述者,时而是剧中角色。牟森以“叙事性内容、歌唱性台词、雕塑性身体、总谱性歌唱”概括《辅德里》特色,“通过演员演唱、叙述与表演展示中共一大、二大的筹备,中共二大的召开,与会代表的命运,构成全剧的奏鸣曲式结构。音乐创作主题围绕生离死别、生生不息等展开。舞台设计结合风起云涌的自然画面与历史影像”。
牟森的目标是“让感动在剧场发生”,“前天排练,李东看得流泪了,我们离目标又近了一步”。他透露,《辅德里》演出同时还计划举办展览,以微缩模型为媒介呈现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前后的历史瞬间。
主旋律作品如何赢得年轻观众喜爱?《辅德里》通过90后年轻主创团队交出新的答卷。编剧、舞美设计、灯光设计、多媒体设计、展览设计等重要岗位都由90后操刀,在创作过程中与百年前的革命青年发生时空对话。《辅德里》还吸引了一批优秀青年艺术家加盟,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青年作曲家李京键担任作曲,上海歌舞剧院设计师莫小敏担任服装、造型设计,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李梦石担任声乐指导,国家话剧院导演刘晓邑与孙小茗担任动作导演与执行导演。
昨天,党史专家、戏剧专家与《辅德里》主创人员共聚一堂,针对剧组当天展示的演出片段、声乐肢体训练、剧本等进行交流研讨。全剧大胆创新的舞台呈现形式,排练时年轻演员的情怀与决心,得到专家们的赞扬。与会者也就剧本细节等展开热烈讨论,争取“让排练厅的感动传达到剧场”。
非虚构戏剧《辅德里》将是静安区红色文化遗产衍生开发的第一步。未来两年内,以舞台剧为引擎拉动,以中共二大会址为核心的“辅德里”IP(知识产权)文化产品开发,通过舞台剧、红色市集、微缩模型展览、高清放映、书籍全方位进行党史教育,结合群文活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