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上海筑路故事

时间:2021-03-12

市区道路名称最早在今黄浦区的老城厢内出现。作为历史上的上海镇署、上海县驻地,明弘治时已有康衢巷、薛巷、新路巷、梅家巷、新衙巷等5条街巷。随着商品经济日趋繁荣,县城建设日益加强,街巷不断增多。嘉靖时增至10条,清康熙时又增至25条,嘉庆时激增至63条。不仅城内街巷纵横交错,城外沿黄浦江地带,也是道路交叉贯连。道路通名也从最初的“巷”发展为“弄”“里”“湾”“场”等。

1843年后,市区道路发展很快。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英租界修筑第一条马路——界路(今河南中路)后,英法美先后成立道路码头委员会,竞相在各自的租界内开辟道路。19世纪50年代,英租界当局在洋泾浜北首继续修筑黄浦滩路(今中山东一路)、领事馆路(今北京东路)、打绳路(今九江路)、海关路(今汉口路)、布道路(今福州路)、派克弄(今南京东路)等。至同治四年(1865年),由26条道路组成的英租界道路网初具雏形。同时,法、美租界当局也分别在洋泾浜南首和苏州河北岸虹口一带,修筑黄浦滩马路(今中山东二路)、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文监师路(今塘沽路)、百老汇路(今东长治路)等一批道路。租界当局还以协助清廷镇压太平军为名,英越界筑成徐家汇路(今华山路)、新闸路、麦根路(今淮安路)、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法越界筑成徐家汇路(今肇嘉浜路、徐家汇路)等道路。此后,公共租界、法租界继续向租界以外大肆越界筑路。至1925年,工部局越界筑忆定盘路(今江苏路)、虹桥路、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劳勃生路(今长寿路)等38条界外道路。法公董局从1900年至1914年也越界筑宝昌路(今淮海中路)、吕班路(今重庆南路)、圣母院路(今瑞金一路)等24条界外道路。

为了抵制租界的扩张,华界也积极修筑道路。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南市地区成立“南市马路工程总局”,修筑华界第一条近代马路——外马路(今中山南路)。紧接着,闸北、吴淞、浦东等地区也成立类似机构,相继辟筑道路。如闸北地境,从1900年至1927年共筑路70多条。1931年左右,上海市政府在新市区(江湾五角场北)筑路20多条。1949年初,市区共有道路930条左右。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市区道路逐渐由市中心向四周扩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修筑并命名了约600条左右的道路。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又呈现了两个新的趋向:一是随着宝山区、嘉定区、闵行区和浦东新区的设置,市区道路由建成区向新建区扩展,而以浦东新区进展尤为迅速;二是随着内环高架路、南北高架路的兴建,市区道路由地面向空中发展。

  • 上一篇:深度|开年已经这么“热”了,2021会是文博热的“破壁”年吗?
  • 下一篇:这条上海马路,以革命圣地“延安”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