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篇
人人看 人人谈
徜徉苏河边 如何更美更惬意
去苏州河边“白相”,卫生间在哪?绿地里的花草树木,如何了解它们的花期和习性?玩累了想歇歇脚,哪里可以喝杯咖啡,尝些美食?老中青不同人群,是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游玩方式?苏州河的历史文化和工业遗存,怎样才能更亮眼……
去年底,苏州河42公里岸线基本实现贯通,上海母亲河又一次“华丽转身”,成为沪上热门的滨水新空间。为了让“徜徉苏河”体验更佳,3月4日,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联合新民晚报社,邀请市民代表前往苏州河滨水空间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将市民对苏河沿岸的热切期待和真挚建议传递给相关部门。
长风二号绿地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下同)
滨水空间令人流连
河中水鸟蹁跹,岸边桃红柳绿,苏州河普陀段的长风一号绿地,不久前刚改造完毕试开放。绿地中,几株紫红色的玉兰吐露芬芳,不少市民放着风筝、慢跑健身,在建的少儿图书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将为孩子们提供户外空间。
尚未完工的长风二号绿地,则建于上海试剂总厂旧址,保留了近70米高的烟囱和部分老厂房,前期还曾作为上海游艇会用地。如今,这里改造成整体贯通的沿岸公共空间,将打造以儿童阅读、户外亲子、滨河休闲为主题的地标。记者看到,烟囱广场改造一新,地面铺装透水沥青,还装上了旱喷,新建了观景高台。数十株移植而来的银杏,将在秋季营造遍地金黄的景观。
而在创享塔附近的绿道,可算是“苏河十八湾”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天蓝色漫步道格外醒目,树影婆娑、百花争艳,散步的人群构成了迷人的生活画卷。苏堤春晓、河滨香景园、半岛花园……这些住宅小区打开“后花园”的故事,令大家啧啧称赞,苏州河岸线普陀段21公里19个断点陆续打通的艰难,也让市民代表们深感不易。
市民代表畅所欲言
尽管美景怡人,市民代表们心中还有不少疑问。比如一号绿地里是否可以放风筝,非机动车如何管理,植物是否有铭牌?二号绿地区域整体如何定位,码头是拆除还是保留,老厂房今后的功能是什么?这些都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座谈会上,市民们面对主管部门和设计单位各抒己见。对此,普陀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长寿路街道和设计单位的工作人员一一作答,对无法确认的问题记录在案,以供日后参考。
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市容管理处处长王永文表示,市民畅谈了关于苏州河的18个元素,涉及空间时间、特色展示、运动文化、生活生态、野趣情趣等,归纳起来就是人与城市、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市民观察团,每双眼睛都是神经元。市民的优秀建议将分阶段、分步骤、分区域地逐步采纳。未来更要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管理部门和群众之间的长期沟通。”他说。
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刘训超表示,市民代表看市容、谈市容,最终将落实到群策群力管市容。重大民生项目和重大工程实施前,应广泛听取市民意见,而此次联合主动征集是种首创,体现了共建共治共享。市民代表的建议意见,或将吸纳到今后的规划中,实现良性循环。
市民代表实地查看苏州河武宁路桥-宝成湾段建设情况
六类问题成为热点
记者获悉,在前期关于苏州河的人民意见建议征集中,公共空间的休憩、如厕、科普、亲水平台、不文明行为劝阻、环境卫生等六大类问题,成为市民关心的热点。
■公共空间的休憩 沿岸空间提升项目中,都设有娱乐、休闲配套设施。但沿线仍有较长距离的点位,缺乏休憩空间。建议设置驿站,规划座椅,改建设施供游客、居民休息。
■如厕 苏州河沿岸300米范围内,有42座已建开放厕所,22座在建厕所。但部分是社会公厕,不在河边,部分厕所分布不均,部分无厕纸。建议排摸厕所,将失去指示功能的牌子收回,统一制作指示牌。将公厕位置录入导览图和各查询类APP。放置移动厕所,合理布局驿站。统一保洁标准,各区按最高级环卫公厕标准,解决厕纸、热水等需求。
■科普 随着河边绿化提升,许多珍贵的树木花草被引入。应做好科普工作,让周围居民、游客更好地了解周围的植物。
■亲水平台 防汛墙一层层,亲水平台不亲水,这是很多游客提出的问题。对此,普陀区优化提升了方案,将绿化带距离缩短,改建亲水平台,拉近人与水的亲密关系。
■不文明行为劝阻 遛狗不牵绳,防汛墙上钓鱼,非机动车乱停放……针对乱象,“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地方性法规正在制订中,各区和街镇也加强了沿岸巡查,增加了14支市容保障队伍,劝阻不文明现象。
■环境卫生 诸多河边网红地,吸引了很多人“打卡”,环境卫生矛盾突出。对此,各区增加了53处按最高标准保洁的路段,并建立12个自律组织,对周边商户宣传自我约束,共同维护环境清洁。
盲区治理篇
人人建 人人护
单车乱停乱放?小小“蓝牙道钉”破解
一辆辆共享单车,歪歪斜斜地停放,甚至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妨碍市容,阻碍通行,市民“吐槽”频频,管理部门“头大”……共享单车的无序停放,长期以来是市容管理的“老大难”,而奉贤区奉浦街道根据市民意见,与企业联手协作,巧用10厘米的“蓝牙道钉”,探索难题的破解之道。
去年1月,奉浦街道宝龙广场和水星家纺附近的地面上,出现了一个个10厘米左右的“蓝牙道钉”。这套“蓝牙道钉装置”的研发历时半年多,是政企联手的创新合作成果——政府提供调试平台,哈啰出行提供技术支持。
道钉采用“GPS+北斗+wifi+蓝牙”的四重技术精确定位,控制精度可以控制在0.7米以内,停放误差可说是“纳米级”的,而以往共享单车GPS定位系统误差可达20米。市民停车时,“蓝牙道钉”会和单车上的锁产生交互,自动识别单车是否停在指定区域。如果在规定范围外停放,智能锁拉上后会立刻松开,手机也会同步弹出规范停车的提醒。如果用户始终没在规定位置停车,系统最多会扣除4小时车费。
除此之外,奉浦街道还“多管齐下”破解共享单车乱停难题。比如在辖区39个小区门口,增设共享单车停车位,各公共区域、企业和商圈内部,也划分了停车位。与哈啰公司沟通后,还开设多个临时驳运点,缓解运营方驳运单车的效率和成本问题。
又如,在宝龙商圈和水星家纺增派试点维护人员,街道执法人员也增加检查力度和夜间排查次数。在“蓝牙道钉”区域,水星家纺周边市民已基本能规范停车,位于地铁口的宝龙城市广场的管制力度也加大了,基本实现有序停车。如此,企业维护人员也减少至两人次,能够更迅速地处理单车维修和摆放的使用成本。
石龙路投诉多?商铺自治成“生意经”
油烟扰民、占道经营、飞线充电、旅馆违建……地处南来北往旅客众多的上海南站石龙路,曾经脏乱不堪,居民和商户矛盾不断,市民投诉频繁。这一切,在“金龙宜家”居商共治组织出现后,悄悄地改变了。
“金龙宜家”居商共治组织由徐汇区漕河泾街道金牛居委会牵头,成员由路长、居民区党组织、物业公司、居民代表、商户代表组成。成立后,共治组织多次走访居民和商铺,听民意、摸实情、出实招、破难题,搭建起了金牛苑小区与石龙路沿街商家间的定期沟通联系平台。
共治组织参与街区自治的“大手笔”,是石龙路的改造。在前期规划时,街道聘请了社区规划师,也邀请共治组织成员讨论,了解日常巡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商户、居民最迫切尖锐的意见建议。改造后,陈旧凌乱的店招店牌装上统一的吸顶灯,破旧卷帘门被同一色玻璃移门替换,既好看也杜绝跨门营业,人行道也装上了花箱,商铺前规划了非机动车停放点。
道路变好看了,沿街66家商户得益的同时,也有了参与感和归属感,“共治共享”成了吸引客流的“生意经”。他们签署了“六无四好”倡议书,不再乱扔垃圾、乱倒油污、乱贴涂写、跨门占道,更自觉做到垃圾分类和食品安全,小区居民与商户的紧张关系也缓解了不少,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逐步形成。
如今,共治组织建立的商铺日常管理小组,每周都会对沿街商户开展门责自查和规范经营行为检查,至今已组织30余次整治清理和宣传动员活动,街区面貌焕然一新。
长风一号绿地内有非机动车驶入
美丽街区篇
人人治 人人享
“三不管”天天堵?背街小巷获得新生
早晨9时半,家住浦东新区浦兴路街道金藤苑的张老伯来到街心花园,和邻里们打牌下棋。整洁的道路和围栏里透出的花朵,让他心旷神怡。“以前这里是‘三不管’,车子乱停乱开,天天堵,有时连派出所警车都开不出来。”他连连感慨。
中大块区域内,共有8个居民区、近5000户居民,登记机动车近1600辆。调研发现,道路及车辆管理问题非常突出,部分路段宽度不足2米。排水不畅、绿化问题也是居民反映的重点。
一场“美丽街区”改造,让背街小巷成了人人管、人人爱的休闲场所。前期,浦兴路街道成立了由街道、居委、单位、居民等组成的“中大区域共治筹备委员会”,将通行安全、停车困难、基础设施较差等问题列入“美丽街区”建设重点。
中大区域共治委员会拟定了项目管理、交通组织、宣传发动等保障性措施,并落实沟通、协调、解释和处理等工作。30多名居民自发成立了宣传队,宣传解释改造计划,得到多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此外,引导车辆单向通行、保护绿化等也都有居民自发维护。
改变,悄然开始。首先,实行街坊封闭式管理,在3个道口安装收费道闸,新增16个监控摄像头,并与小区收费系统及城运监控系统联网。其次,重新划停车区域,改建雨水污水排水管线,拓宽部分道路,将路面调整为沥青,全区域实行单向通行。再次,调整绿化布局,利用空间立面融入文化元素。对古色古香的口袋公园进行改造,建造“粉墙黛瓦”的影壁长廊,对仿古凉亭也进行了整修,保留爬满花藤的长廊,让居民能歇脚休息。
如今,街区的改建已完成,不仅盘活了400多个机动车停车位,还实现了街区整体提升。“政府主导、多元共治”的理念通过中大共治委员会而得到实践,为提高社会满意度和居民获得感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房屋老颜值差?居民自治家园变美
江阴路街区位于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覆盖约2500户居民。这里曾是名人商贾集聚地,是几代上海人的回忆。但随着岁月变迁,街区逐渐陈旧,沿街立面没有统一主题,居民房屋老旧,配套设施不完善,由此带来不少问题。
硬、软环境的提升,能带动文化复兴和情感回归。江阴路街区的更新从硬件老化、居住功能不完善入手,政府、社会、居民“三位一体”全方位参与。前期,街道拆除违法搭建4000多平方米、占道摊亭棚3个,取缔无证照经营21户。对小区出入口门头、铁门、岗亭等更新改造,优化电子门禁系统,增设3处市民休憩点和景观小品,打造中心城区“慢行街区”。通过技防设施全覆盖、海绵城市以及新能源利用、晾衣和照明体系整合、立体绿化改造等方式,融入智慧社区、绿色社区、生态社区理念。在人文方面,尊重历史和原貌,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开展居民访谈、征集老照片和对比相邻街坊,用技术手段恢复清水墙、雕花砖、门楣等的风貌,并由设计师为商家提供量身定制的外立面设计方案,动员商家自发出资更新门面。
街区更新是自我修复的过程,政府前期投入只是火种,居民自治活力的激发才是不竭动力。在街区更新过程中,居民全程参与——设计阶段,开展需求调研、社区讨论和方案公示,通过公众号发“征集令”;建设阶段,借助居民区“零距离家园”理事会平台,每周开展社区协商,同时组织大家共同参与艺术创作、主题导览、城市行走和摄影写真,为美丽街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建成后,周边居民和商家也建立了长效机制,小区绿化认养、公共设施维护、非机动车文明停放、共享空间使用管理、商居睦邻联动等项目,都以居民自治的形式常态化。
王浙东
离休干部
苏州河沿岸建设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建议在健全步道、健身器械、色彩搭配、文化建设、灯光艺术这五方面的规划时,要有长期打算。
比如健身器械,目前的设备适合老人和孩子,但对年轻人不太适合,如果能拓展器械(如设置高一些的单杠等)就更好了。又如植物的色彩搭配应更系统、更完整。半岛花园曾规划过一条樱花线,但花期过后就只剩叶子,希望沿岸能“四季有花,条条放彩”。另外,希望增加关于城市发展的介绍,让市民对于历史与现在的对照有直观认识。
蔡素文
宝山区教育学院德育双中心副主任、宝山区政协委员小景观命名:是否能考虑为苏州河沿
岸建设作出贡献的小区和单位,既能体现他们的付出,也能增强其主动维护的意识。小循环建设:苏州河比黄浦江更灵动,可将游线设计成“小循环”,市民可以兜一圈回来,不用拥堵在一个节点上。小微湿地打造:苏州河堤岸很多都是90度垂直,将冬眠醒来的蝌蚪、青蛙等动物“上岸之路”堵死,有点可惜。绿化带中建议增加小微湿地,让城市多点“柔性”。
陶丽萍
上海市律师协会办公室主任
在今后的规划中,希望苏州河能体现“有趣、方便”的元素——能否一站式满足“吃喝玩乐”的需求?停车是否方便?是否可以挖掘一些红色之旅的地标?同时,也希望苏州河成为“网红”打卡点后,守住“安全、干净”的底线。我们不仅要考虑市民赏景需求,也要考虑噪声、乱涂鸦等对附近居民的影响。此外,希望相关部门将最弱势的群体也纳入到分享城市发展红利中来,比如打造更多的无障碍设施,让城市更有温度。
杨冬
上海同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咨询三所副所长
沿途科普教育做得还不够,一些常见植物应挂上铭牌。在苏州河的服务功能方面,建议政府不要完全托底,可引入企业。在沿岸的出入口,可能会产生“停车难”,政府须有前瞻性考虑。建议设立宣传长廊或打造微信公众号,将苏河变迁介绍给新上海人或外地游客。同时,设置些城市雕塑,与植物搭配讲述城市。
倪晓茹
退休教师
相比已建成的宝成湾,长风一、二号绿地配套设施需提升。在雕塑、垃圾桶等设施上,是否能增添火柴厂的标识,让市民能够了解历史。普陀段的“苏河十八湾”建设得很好,是否可以在每一段、每个湾都设置一个植物主题,成规模地种植这种植物,形成绿化。
凤懋伦
原市政协委员、市生态协会副会长
在滨水空间规划中,空间景观与人的关系最关键,建议多考虑参与性。曾看到过正休息的环卫工人敲响街边的扬琴艺术雕塑,让人看到市民与街景互动画面,苏州河能否也进行类似细微考虑?针对放风筝、垂钓、亲水平台开放、游艇码头使用等管理问题,希望不要“一刀切”。此外,苏州河沿岸不仅有火柴厂旧址,还有灯泡厂、啤酒厂旧址。这些历史文化和工业文明如何展现?可否在酒厂旧址打造微型啤酒生产线?上海造币厂可否与岸线结合打造旅游景点?这次苏州河公共空间贯通,是最好的契机。
聂林媛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师
希望打造活力苏河、文化苏河、智慧苏河。建议增加花卉和彩叶树种,打造多个立体多维的文化新阵地,融入海派文化、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同时,可在节点上增加二维码科普,在微信上开发小程序,让盲人也可用听、触摸等方式来徜徉苏州河。
张弛
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
苏州河这一路看细节很美,但不能低头看,因为河道水质不太好。也不能往四周看,因为岸两边高大的建筑像堵墙,感觉有些压抑。日后规划建造中,若部分景观有些“违和”,希望相关部门提前介入。
新民晚报记者 金旻矣
我要爆料 联系电话:021-22899999 新民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