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罗欣健康科技公司的法务主管洪安琪带着一叠材料走进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准备办理企业住所和经营范围变更等多个事项。印象中,这些事办下来需要填写不少文件,可让洪安琪没料到的是,这一回她一张表都没填,所有的申请文件都由电脑自动填写生成,她只需要在打印出来的表格上签字即可。
从人工智能辅助后台审批,到人工智能走向前台,帮助企业人员填表办事,浦东综合窗口“政务智能办”新模式正式上线,“一网通办”的服务效率又一次升级。
提升行政审批准确度和效率
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开发的人工智能辅助审批系统,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发明专利。在此基础上,“智能政务”系统通过大量的自我学习,掌握了数以万计的政策法规,对商事登记领域内所有申请事项都了然于胸。升级后的政务人工智能不仅能帮助工作人员审批,还能帮企业填写文件。在办事过程中,窗口工作人员与企业办事人员开展“一问一答”,确认企业办事需求信息并录入电脑后,系统就会自动形成标准、完整、准确的申报材料,并启动智能审查。
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黄海霞说,浦东坚持完善“政务智能办”模式,就是力求在企业办事“最后一米”上发力,从根源上解决审批难、审批烦的问题。“前期测试表明,人工智能生成的各类表格和文件,审批一次通过率超过98%,有效解决了企业办事堵点痛点,提升了行政审批的准确度和效率。”
在政务服务领域,人工智能的作用之所以能越来越大,离不开扎实的基础工作。
去年年底,浦东推出企业专属网页移动端——“浦通办”。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浦东从企业规模、发展阶段、行业类别等多个维度为企业建立专属画像。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的电子证照库、电子材料库、办事记录、电子公章,建立了完整的企业专属档案。
把精力放在企业个性化需求
正是有了海量的企业数据,人工智能系统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图谱,浦东“政务智能办”模式也才能形成全流程闭环。黄海霞说,如今浦东窗口办事实现了“三免”——
“信息免提交”,窗口工作人员通过扫描企业电子票号、后台调用数据库或证照库以及企业电子亮证等方式,获取所需办事信息,企业办事人员不需费力准备申请材料,即可“两手空空”来办事;
“材料免填报”,所有需要企业自行填写的申请材料,利用后台人工智能抓取数据、审批逻辑规则生成等方式自动生成,企业不用担心“政策不清楚”;
“办事免跑动”,所有材料在生成过程中同步启动智能预审,企业当场确认后即可提交,也可同步上传移动端企业专属网页,随时查看、下载、修改、提交,企业后续办理同类业务可以“一次都不跑”。
“政务智能办”模式下,政府要按照企业需求改造业务流程,体现了工作理念从政府审批为中心向用户需求为中心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企业更省心了。以内资企业变更经营范围事项为例,原来企业需填报3份材料51个要素,现在借助“政务智能办”,企业只需提供变更后的“经营范围”1个要素,企业办事人员的学习成本、时间成本明显下降,办事体验显著上升。
与此同时,政府也更放心了。一位窗口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面对企业,总是担心自己没说清楚,反反复复解释还是很焦虑。“现在可以放心了,电脑填表,电脑审核,成功率又高,我们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解决企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上了。”